• 四川省自然保护区民族医药植物资源初步调查与整理整合
    宋良科等。中国科技资源导刊,2008,40(6)
    摘  要:本文采用野生植物资源与民族医药调查的方法,结合化学分析与文献研究,对四川重点自然保护区民族医药植物进行初步的调查与整理。结果显示,四川野生与引种栽培的药用植物有287科1269属3960种,其中50%以上为藏、彝、羌、苗等民族医药植物,且大部分种类分布在各自然保护区。文章提出民族医药标本(种质)的标准化整理与保存、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应引起各级政府和保护区的高度重视。
  • 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及对植物造景的启示

    林宇楠等。四川建筑,2009,39(2)
    摘  要:植物造景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灵活多变的造园要素。通过分析自然环境、地方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对巴蜀地区园林植物造景的影响,总结出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的三大显著特色。并从环境心理学、人居环境建设等角度出发,探讨传统植物配置手法对现代植物造景的几点启发。

  • 四川甘洛铅锌矿区优势植物的重金属含量

    刘月莉等。生态学报,2009,29(4)
    摘  要: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四川凉山州甘洛县铅锌矿区土壤的重金属含量,以及矿区生长的13种优势植物对Pb、Zn、Cd、Cr、Cu的吸收与富集能力及其富集特性。结果表明,矿区土壤受Pb、Zn、Cd3种重金属污染严重,13种植物体内的Pb含量均高于普通植物10倍以上,具有修复矿区土壤铅污染的潜力,其中植物1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都大于1,满足Pb超富集植物的基本特征。Zn在凤尾蕨、细风轮菜、大火草、蔗茅、小飞蓬和牛茄子中含量较高。小飞蓬和紫茎泽兰的Cd含量较一般植物高出17~61倍,其中,紫茎泽兰的转运系数与富集系数均大于1,其对Cd的吸收特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 四川黄龙杓兰属植物资源及繁育系统研究

    郑桂灵等。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
    摘  要:黄龙寺自然保护区位于横断山区,调查发现保护区内共有杓兰属植物10种,其中无苞杓兰、西藏杓兰、黄花杓兰和离萼杓兰的数量均大于1000株,但其他6种杓兰数量很少。因此,应根据不同杓兰属植物的现状制订不同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措施。繁育系统试验表明,所有杓兰都是自交亲和物种,但在自然条件下必须依赖昆虫传粉才能成功结实。这就启示在对杓兰本身进行保护的同时,也要对其传粉系统进行保护。

  • 刈割对四川嵩草高寒草甸植物生物量和氮含量的影响

    高永恒等。中国农学通报,2009,12
    摘  要: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Kobresia setchwanensis)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 四川道孚县芒苞草生境的植物群落结构和土壤元素含量

    王乾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15(1)
    摘 要:芒苞草(Achanthoclamys bracteata )是分布于横断山区局部狭小区域的一种单型科植物,在指示植物系统进化和地理环境变迁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四川省道孚县鲜水河流域的两个芒苞草分布地点(麦粒山和亚卓山)进行了群落学特征和土壤学研究.芒苞草生境群落类型为温性干旱河谷灌丛和草地,上接亚高山云冷杉针叶林.麦粒山芒苞草生境为毛莲蒿-矮嵩草-芒苞草群落;而亚卓山灌丛草地类型为川滇蔷薇-毛莲蒿-西南野古草-芒苞草群落,亚卓山草地则以西南野古草、直芒草、金发藓等为优势种.物种多样性指数以灌丛最高,亚卓山草地物种多样性在中海拔处出现极小值,海拔越高,芒苞草单株重量越轻,中海拔位置处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比值(2.06±0.17)最大.土壤元素含量以铝和铁最丰富,而磷和钾的含量分别为(8873.5±1463.3)mgkg^-1和(431.1±180.4)mgkg^-1,比该区域的平均值低.芒苞草多生长在有岩石出露的地方,在道孚县的分布区域局限在鲜水河河谷地带.芒苞草强烈的生境选择作用以及河谷地带强度较大的人为活动,是威胁芒苞草生存的主要因素.

  • 四川西部地区苔藓植物区系研究

    王玲等。四川林业科技,2009,30(1)
    摘 要:通过对四川西部甘孜、凉山地区(川西地区)苔藓植物的调查和已有研究资料的整理,经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川西地区有苔藓植物57科、150属和302种(含种以下等级、不含栽培种);(2)川西地区苔藓植物科、属、种组成丰富;(3)川西地区苔藓植物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分布交错,其中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占总种数的34.75%,东亚成分次之,占24.47%;(4)川西地区苔藓植物区系中各类温带性质的区系成分共计184种,占总种数的65.25%,表明该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5)东亚成分中,中国-喜马拉雅与中国-日本两个变型成分的总和为63种(91.30%),远远超过了典型的东亚成分6种(8.70%),表明该区东亚成分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 四川农田维管植物杂草分布区类型初探

    马丹炜等。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9,1
    摘  要:在《四川农田常见杂草原色图谱》记载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农田常见杂草中维管植物科和属的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农田杂草有维管植物81科332属651种(含变种和变型),其中外来人浸杂草48种.科的分布区类型分属5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区类型隶属于15个类型11个变型,均以热带亚热带分布为主,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体现了本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为杂草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带成分占有一定的比例,表现出从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世界分布的科属占有较大的比例,这些科属构成了四川农田杂草的主体:热带亚热带起源的植物较易入侵四川.

  • 四川省主要有毒植物的生态分布

    胡延春等。中国草地学报,2009,31(1)
    摘  要:通过收集资料、走访调查、实地采样、制作标本鉴定等方法,对四川省有毒植物的生态分布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显示,省内主要有毒植物分属34科、60属、92种;主要分布在甘孜、阿坝、凉山、雅安、乐山、绵阳等地,其中棘豆属、瑞香狼毒和橐吾属的植物在川西北高原牧区已成为优势种,分别约占牧区草场面积的10%、2%、2.7%。紫茎泽兰在全省分布已超过81万hm^2,占全省土地面积的0.16%,以凉山、攀枝花尤为严重。

  • 西昌地区南天竹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杨涛等。现代农业科技,2009,1
    摘 要:从当年生枝条上剪取嫩枝、一年生枝条上剪取半木质化枝条、木质化枝条作插穗,分别用萘乙酸、吲哚丁酸、ABT1号生根粉进行处理,插于草炭中进行试验,研究不同试剂、浓度和枝条成熟度对南天竹扦插育苗的生根率和生根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50mg/kg的吲哚丁酸处理半木质化枝条生根率最高,生根数也明显高于其他几种处理方法。

  • 四川菊科植物新记录

    彭玉兰等。广西植物,2009,29(1)
    摘  要:报道四川菊科植物分布新记录15种,即白山蒿、韦谷草白背变种、百能葳、小一点红、异羽千里光、无毛蟹甲草、黑紫橐吾、蒜叶婆罗门参、华北鸦葱、毛柄蒲儿根、三尖千里光、华麻花头、棉头风毛菊、灰白风毛菊、丽江蓟。列出这些种的标本引证、地理分布和近缘种的区别等。

  • 四川植物源农药资源的研究进展

    阮飞等。安徽农业科学,2009,19

    摘 要:综述了四川省的植物源农药资源,其中已有47科,103种植物经研究能够作为植物源农药进行开发,仍有54科的194种植物有待研究。并对四川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作了展望。

  • 攀西地区野生何首乌人工驯化栽培技术

    何燕等。中国热带农业,2009,3
    摘 要:何首乌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Thunb)的干燥块根,其性微温,味苦、甘、涩,可延缓衰老、强身健体、保健心脏。攀西地区地处四川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属南亚热带干热气候。本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23℃,无霜期300天以上;年降雨量700~1100mm。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和气候资源使得何首乌生长更容易,品质更优。

  • 四川省莎草、杂类草草地生产力遥感监测

    张新跃等。草业科学,2009,26(6)
    摘  要:采用地面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用MODIS—NDVI对四川省“莎草Cyperus microiria、杂类草草地”生产力进行监测.对草原植被与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做出评价。结果表明:NDVI估产模型相关系数r=0.6403,F检验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利用模型计算出2006、2007年“莎草、杂类草草地”可食牧草鲜草产量分别为188.6亿、203.8亿kg.平均产量3229.5、3489.00kg/hm2;植被盖度分别为79.68%、81.29%;植被高度分别为17.08、16.03cm;可食率分别为76.1%、75.0%。生产力2007年较2006年增加6.1%.其余指标年际变化不明显。

  • 臭牡丹的开发利用
    刘方农等。中国花卉盆景,2009,6
    摘  要:臭牡丹是我国一种药用和观赏兼用的野生植物,过去一般都把它作为药用植物去研究,把它作为同林花卉和观赏植物去研究的不多。为开发利用这一野生植物资源,2004~2008年,我们在四川西昌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观察研究。
  • 四川攀西龙眼高接换种技术

    胡建华等。西昌农业科技,2009,1
    摘  要:龙眼是四川省攀西地区(攀枝花市与凉山州的合称)1995年以来发展最迅速的亚热带果树之一,由于本区是龙眼发展新区,从外地调进定植,生长成林后才发现一些品种表现不佳,严重影响果农的收入。在发展龙眼初期,由于当时种苗供给不足,许多果农直接定植实生苗,目前已经长成小树,这些实生龙眼树结出的果实没有食用价值。因此,龙眼的高接换种已成为攀西地区龙眼生产中的重要技术环节。由于龙眼树体中含有单宁、酚类等物质,木质很坚硬,其嫁接难度相对较高。根据本区龙眼生产的需要,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从事龙眼的高接换种技术研究多年,探索出了适宜本区龙眼的高接换种技术。

第12页 共18页 |<<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