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盆地西缘峨眉含笑-喜树混交林凋落物量及碳氮磷动态特征

    蒲悦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2:262-267.
    摘要:为认识四川盆地西缘亚热带典型阔叶混交林的凋落物产量模式与养分动态特征,通过直接收集法收集凋落物,对四川盆地西缘乡土珍贵树种峨眉含笑-喜树混交林凋落物产量、碳氮磷含量及归还量月动态进行了为期1年(2016)的观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混交林中叶的年凋落物总量为2 853.36 kg/hm~2,其中含笑1 644.82 kg/hm~2,喜树1208.54 kg/hm~2.两种林木凋落叶产量季节动态明显,含笑凋落叶量最大值在出现4月(476.03 kg/hm~2),最小值出现在9月(43.73 kg/hm~2);而喜树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1月(534.41 kg/hm~2)和6月(21.58 kg/hm~2).含笑和喜树凋落叶中碳氮磷含量在夏季相对较高.含笑凋落叶碳氮磷归还量高峰均在4月和11月;喜树凋落叶碳氮磷归还高峰均在11月.混交林凋落叶的碳氮磷年总归还量分别为1 186.11、38.78、1.76 kg/hm~2.总之,该区域混交林凋落物产量月动态模式主要受控于林木生物学特性,且凋落物碳氮磷含量和归还量存在明显季节性变化;结果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相似混交林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峨眉拟单性木兰的开花生物学特性与繁育系统

    余道平等.广西植物,2019,5:600-607.
    摘要:为阐明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在自然条件结实率低的原因和确定最佳人工授粉时期,该文通过观察峨眉拟单性木兰的开花动态,采用杂交指数估算、花粉胚珠比、花粉活力及柱头活性检测、人工授粉试验等方法对其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植物园保育的峨眉拟单性木兰花期在4月底到5月中下旬,持续17~23 d,雄株始花期比雌株早3~4 d,但两者花期可遇。(2)两性花经检测雄蕊败育,实为功能上的雌性,部分雄株个体的雄花上残留1~2个心皮,其性别分化是通过雌、雄蕊选择性败育形成的,为隐性雌雄异株(cryptic dioecy)。(3)雄花、两性花开放经历佛焰苞开裂、花被片开裂、展开、闭合、二次开放、凋落6个阶段,历时4 d。(4)雄花初次展开时花粉活力最高,达92.8%,开花2 d后活力显著下降;两性花柱头在花被片展开期可授性最强,盛开后柱头部分可授。(5)杂交指数为5,P/O比为2.14×10~4。(6)套袋试验表明,峨眉拟单性木兰不能进行自花传粉,人工异花授粉的结实率和出种数显著高于自然授粉,且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这说明峨眉拟单性木兰繁育系统为专性异交,传粉过程需要传粉媒介,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主要是受传粉昆虫和柱头可授期短的限制。

  • 峨眉金线莲种子无菌苗组培快繁体系的建立
    鲁松 熊铁一.四川林业科技,2017,1:1-5.
    摘要:以野生峨眉金线莲(Anoectochilus emeiensis K.Y.Lang.)的蒴果为外植体,采用正交设计进行组织培养的优化试验,以期建立峨眉金线莲种子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案是75%酒精浸泡30 s,0.1%Hg Cl2浸泡消毒15 min;峨眉金线莲最佳原初培养基为:MS+10%香蕉浸提液;最佳原球茎诱导和增殖培养基为:MS+10%香蕉+6-BA2 mg·L-1+NAA0.5 mg·L-1+活性炭(AC)3 g·L-1;最佳生根壮苗培养基为1/2MS+10%香蕉+NAA 2 mg·L-1+6-BA 0.5 mg·L-1+活性炭1 g·L-1。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峨眉含笑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
    肖书礼等.西北植物学报,2019,7:1279-1288.
    摘要:该研究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峨眉含笑(Michelia wilsonii)为对象,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雅安市周公山峨眉含笑野生种群进行群落调查,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理论及匀滑技术,将种群动态变化情况量化,编制种群静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死亡率曲线、消失率曲线和生存函数曲线分析其年龄结构现状,并用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对其未来的数量动态进行预测,以揭示峨眉含笑的生存潜力和濒危机制,为该种群的恢复与重建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峨眉含笑种群的数量变化动态指数Vpi和Vpi′均大于0,年龄结构呈倒J型,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型,种群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种群的演替过程存在波动性,幼苗的数量丰富但向幼树的发展受阻,幼树向中、壮树阶段的补充也有所减少,种群存在衰退风险。(2)峨眉含笑野生种群的死亡率和消失率均在第Ⅰ龄级、第Ⅶ~Ⅷ龄级和第Ⅹ龄级出现高峰,而在第Ⅱ~Ⅵ龄级阶段比较稳定。(3)随龄级增加,峨眉含笑种群的生存率持续下降,累积死亡率持续上升,危险率在第Ⅰ龄级时最高(1.308),死亡密度在第Ⅶ~Ⅷ龄级降至最低,在整个龄级阶段中对应龄级的危险率均高于生存率,种群存在断代衰退的风险。(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经历未来2、4、6、8个龄级时间后,中、壮树阶段个体数量有减少的趋势。研究认为,峨眉含笑野生种群具有前期锐减、中期稳定、后期衰退的特点。
  • 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植物景观配置
     郭丽等.现代农业科技,2019,103-105.
    摘要:本文以生态恢复学、植被演替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借鉴LID技术在湿地生态修复的应用,结合对四川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本身植物资源的调查,通过对不同植物的配置选择,构建起了多样的新旧植物景观模式,用以探索科学合理的湿地公园植物景观配置模式,以期恢复湿地公园植被生态多样性,提升视觉景观效果。
  • 峨眉山世界遗产地表土孢粉组合及其生态和古环境启示
    李永飞等.生态学报,2020.
    摘要:通过峨眉山40个样点表土孢粉组合及其与植物群落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表明:(1)花粉组合中木本植物含量(83.3%)占绝对优势,松属、杉科、桤木属、蔷薇科、桦属、枫杨属、蒿属、毛茛科和水龙骨科为主要孢粉类型;(2)中山常绿阔叶林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被的群落特征;低山常绿阔叶林间人工次生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花粉组合只能反映母体植被的部分组成;针叶林花粉组合基本可以指示母体植被的群落特征;灌丛草甸花粉组合能够较好地反映母体植被的群落组成;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不仅可以很好地指示群落特征,花粉高含量类型还可以与植物群落优势种很好地对应;(3)主要花粉类型冷杉属、杜鹃花科、蔷薇科、珙桐属、槭属和盐肤木属具低代表性;枫杨属、栲属/柯属、桤木属和杉科花粉具超代表性;(4) DCA表明,通过花粉百分含量,能较好地区分人类扰动植被、阔叶林和针叶林,但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之间,针叶林和灌丛草甸之间难以区分;(5)利用孢粉学恢复热带亚热带常绿阔叶代表类群樟科群落和第三纪孑遗落叶阔叶属种珙桐群落时,受其主体植物花粉外壁薄,易破碎影响,原生植被优势种缺失;因此,孢粉实验改良和保存环境研究,与其他生物学指标(植物大化石和气孔器)综合分析在重建古植物群落中具有重要意义;(6)植物(如冷杉)花粉含量一定程度上能够指示其林分结构。本研究可为热带亚热带山地及相似地区利用孢粉学进行地质时期气候与环境重建提供理论支持和基础资料,并对植被生态恢复提供实践和参考。
  • 西南亚高山冬瓜杨和峨眉冷杉吸收根特征
     赵小祥等.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5:1068-1074.
    摘要:植物的吸收根是植物从土壤中获取资源的重要器官,其快速周转在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养分循环中充当着重要作用,而且其形态特征也反映了植物根系对地下资源利用策略的异同.以海螺沟冰川末端原生演替后期非顶极落叶阔叶林优势物种冬瓜杨(Populus purdomii)和顶极的暗针叶林群落优势物种峨眉冷杉(Abies fabri)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获取两种优势物种的吸收根,分别测定两个优势树种的吸收根形态特征及对应的林下土壤养分含量、温度和湿度.结果显示:(1)两个森林群落林下的土壤温湿度差异不显著,但峨眉冷杉群落土壤总氮、有效氮、有效磷、铵态氮及硝态氮显著高于冬瓜杨群落;(2)峨眉冷杉的总根长、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比表面积显著低于冬瓜杨,平均根直径、总根体积和生物量密度显著高于冬瓜杨;(3)冗余分析表明,冬瓜杨和峨眉冷杉的部分吸收根形态特征和土壤养分存在着正相关性,其中冬瓜杨林下土壤有效氮、总磷分别和冬瓜杨根长密度、根比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峨眉冷杉林下土壤有效氮和峨眉冷杉吸收根平均直径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土壤中氮和有效磷养分显著不同可能是造成冬瓜杨和峨眉冷杉吸收根形态特征差异的重要因素.
  • 四川省格西沟国家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区系研究

    张小芳等.四川林业科技,2019,4:84-89.
    摘要:在对四川省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详细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分析了格西沟保护区野生草本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1.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多样性较高,类型丰富,保护区内有草本植物56科,305属,794种; 2.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内草本植物地理分布类型较为丰富,涉及种子植物所有属的分布类型(15个),其中温带分布类型所占比例最大,占总属数的64. 91%,其次为世界成分和热带成分,分别占16. 72%和11. 80%;从科的分布类型来看,本保护区草本植物涉及种子植物12个科的分布类型,其中温带分布和世界广布占比最大,各占总科数的14. 29%,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及北美间断分布型,各占总科数的12. 50%和10. 71%,体现了该保护区草本植物较为明显的温带性质; 3.保护区内草本植物除所含单种科属较多外,还含有大量的特有种和特色草本资源。

  • 四川省天然草地分类系统的归并初探

    刘伟等.草学,2019,4:57-64.
    摘要:近年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分类系统而编制的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在各省区草地资源清查中广泛应用。然而20世纪80年代四川草地普查中应用的草地分类系统与当时全国草地分类系统不完全一致,不利于四川草地资源清查与信息交流。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原四川省原天然草地分类系统进行了归并,形成了与原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及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相统一协调的四川省天然草地分类系统,具较强的实用性,促进了四川草地清查工作。

     

  • 四川东拉山短丝木犀群落特征和物种多样性分析

    陈林等.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4:74-83.
    摘要:采用样方法在四川东拉山大峡谷划定24个面积10 m×10 m的样方,对中国特有植物短丝木犀(Osmanthus serrulatus Rehd.)的群落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以及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短丝木犀群落共有维管植物78科144属235种,包括蕨类植物8科9属11种,裸子植物2科5属8种,被子植物68科130属216种;优势科较为明显,包括蔷薇科(Rosaceae)、樟科(Lauraceae)、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和忍冬科(Caprifoliaceae)等。该群落以中高位芽植物数量最多,其次为小高位芽植物和矮高位芽植物。该群落季相变化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以灌木层种类最多(98种);乔木层重要值在3.0%以上的种类有15种,灌木层重要值在5.0%以上的种类有18种,草本层重要值在5.0%以上的种类有14种,其中,短丝木犀的重要值在乔木层和灌木层中均最高,占据绝对优势。该群落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型和北温带分布型为主,属的分布区类型则以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且与东亚植物区系和泛热带区系有一定联系。从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看,Margalef指数为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而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均为草本层最高、乔木层最低;且Margalef指数与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间的相关性较低,而Simpson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分别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该群落中短丝木犀种群的径级结构可分为5级,其中,Ⅰ级幼树和Ⅴ级大树的数量均较少,Ⅳ级成年个体最多(392株),且Ⅱ级至Ⅳ级个体的数量相近,总体上以中小径级的低龄幼树占优势。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该短丝木犀群落是以灌木和草本为主的高山矮林群落,受温带成分影响明显,并与热带成分有一定联系,显示出区系成分的过渡性和复杂性;该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其物种数量和分布均匀性有关;短丝木犀为群落建群种,分布集中且优势明显,但该种群处于由相对稳定的演替中期向衰落期演化的过渡阶段。并且,根据调查结果,对该群落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 浅析水生植物在四川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修复中的应用

    弋豪.科技风,2019,24:139.
    摘要:文章分析了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在水质和动植物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生植物在构溪河国家湿地公园修复中的应用建议。希望通过适度的人工干预,发挥水生植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巩固构溪河公园湿地公园生态功能。

  • 四川通江县重点药用植物资源调查

    陈铁柱等.中药材,2018,8:1821-1826.
    摘要:目的:对四川省通江县重点药用植物资源开展调查,以期摸清该县重点药用植物种类、功效等相关信息。方法:野外实地调查、标本采集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对通江县的重点药用植物进行归纳与分析。结果:通江县有重点药用植物100科236属283种,其中种数较多的为菊科、伞形科、百合科、唇形科、豆科,占通江县药用植物资源的27.21%;283种药用植物对应287种中药材及饮片,来源于7类不同的药用部位,有95种为201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中药的基原植物;18种四川道地药材的基原植物,7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当地的药用植物多为野生,仅有19种栽培。结论:四川通江县的中药资源利用率低,中药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四川雅江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资源研究

    杨楠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9,4:349-353.
    摘要:为了解四川雅江县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草本植物资源特征,并为该保护区的植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资料搜索查询的方法,对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的草本植物资源进行分析.格西沟自然保护区有草本植物74科331属836种,主要划分为观赏、药用、可食用、工业用、蜜源植物、有毒植物和饲料植物,保护价值极高.格西沟自然保护区内拥有极为丰富的草本植物资源,需要广泛的关注,应加大对保护区各类草本植物资源的保护.

  • 面向生态城市建设的四川棕榈科植物引入研究

    冯昊.绿色环保建材,2019,4:58-59.
    摘要:棕榈科植物引入四川地区之后,对四川本地的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多元性的文化支持。在多种棕榈科植物中,并非均具备了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故而在四川地区的引种分布规律,以及后续的生态城市建设中也起到了不同作用。为此,本研究围绕棕榈科植物在四川地区的引种规律,细分了不同属种类型,总结了相应的引种特征,并提出了发展生态城市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够更为合理的引种棕榈科植物,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支持。

  • 四川九寨沟县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应用

    谢富国.现代园艺,2019,4:140-141.
    摘要:九寨沟县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伴随着九寨沟县经济的发展与旅游人口的增加,当地的生态绿化工程成为了保证九寨沟县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工作。在九寨沟县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通过统一、调和、均衡的手法,优化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配置。针对九寨沟县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应用进行探讨。

  • 四川花楸属野生种质资源的分布状况及应用分析

    李大明等.四川林业科技,2019,1:48-51.
    摘要:结合文献记载和标本记录,对花楸属植物在四川部分地区的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共发现12种花楸的野外分布,其中有4个四川特有种和3个新记录种。部分种类分布海拔范围较广、生境类型多样,具有适应多种不同环境条件的内在潜力,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花楸属植物选种育种和开发应用提供了可能性。

第1页 共18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