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油藤种植技术手册》

          受西双版纳州科学技术局的委托,中科院版纳植物园“木本油料植物星油藤(Plukenetia volubilis)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组积极牵头组织该园一线科技人员以及西双版纳州科学技术局、州科学技术协会、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西双版纳印奇生物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和西双版纳精谷边贸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和管理部门人员撰写《星油藤种植技术手册》(中文、老挝语),于近期正式印刷中文、老文各5000册,将在西双版纳及其老挝的星油藤(版纳印奇果)种植区免费发放,指导种植实践。
          该手册紧密结合应用实践,根据“简单实用、具有可操作性;通俗易懂、具有科学性;携带方便、具有防水性;免费发放、具有公益性”等四个原则编写,包括星油藤简介,种植地的选择,选种与育苗,栽培与修剪,病虫害及其防治,果实采收和储存等六个章节,其内容涵盖了从种植到采收的一系列关键环节的技术指导,图文并茂,简洁实用。
          该手册的电子版可在中国科学院热带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网站的“资源下载”(http://tprsu.xtbg.ac.cn/resource/)网页免费下载。

     

  • 植物动漫传《枸杞密码》

          1月26日,由国内著名漫画家孙邦彦绘著的国内第一部植物动漫传记——《枸杞密码》,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第一次充分运用“动漫游”形式,系统地解密中宁枸杞DNA,全面解读枸杞历史文化、药用价值、保健功效、产业前景,是对宁夏枸杞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一次深度融合。
          《枸杞密码》以诙谐幽默的动漫形式,通过“杞宝宝”“杞贝贝”等卡通人物的生动诠释,解开中宁枸杞的来源密码、历史密码、名人密码、珍闻密码、食用密码、 特性密码、种植密码等,有望成为消费者认知中宁枸杞的生动载体。该书首次运用动漫形式解密“水果之王”——中宁枸杞的前世今生,首次用动漫传播推介“中宁枸杞”品牌,首次以动漫游形式联通枸杞产地与智能平台。
         

  • 《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图鉴》

          近日,由云南省林业厅和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组织编写、收录52种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图鉴》出版。
          据介绍,云南省约62%的自然湿地海拔在1000米以上,高原湿地相对闭合,生态系统十分敏感脆弱。由于外贸、旅游等加速了物种的交流,云南省湿地面临外来入侵物种的严重威胁。
          图鉴共收录了飞机草、含羞草、牵牛、空心莲子草等52种入侵物种的植株、花、果或生境的彩色图片,重点介绍外来入侵植物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危害及控制措施。

     

  • 《乌兰察布药用植物图谱》
          近日,由中国国际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乌兰察布药用植物图谱》正式与读者见面,这本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没有药用植物图谱的空白。
          据介绍,乌兰察布市的蛮汉山、苏木山、红召(大青山)和灰腾梁等地是该市的四大药材宝库,也是内蒙古野生药用植物的主要产区之一,现已成为自治区有关院校、科研单位的实践基地。在市境内生长的有些植物如甘草、麻黄、黄芪等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编写这本书,他们共历时6年,先后找到植物中蒙药451种,并采集标本600余份,经室内鉴定,查阅文献资料、编辑整理,终于汇集成册。其中,发现了8种史料没记载的珍贵药材。书中的每一种中蒙药均配有中药名称、植物名称、别名、蒙药名、学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入药部分、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和单方治病等文字说明。是科研教学、中医蒙医、药农、乡村合作医疗医生及中蒙药爱好者的必备手册。同时也添补了乌兰察布市没有一部系统的药用植物学专著的空白。
       据了解,该书的编辑出版,继承了祖国中蒙药学宝贵遗产,对唤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抢救中蒙药资源有深远的意义。
  • 《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

          2014年10月,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合作编著的《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一书正式出版。
          《蕨类植物迁地保护的方法与实践》一书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严岳鸿博士和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北京植物园石雷博士牵头,联合全国多个知名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共同编写,对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主要植物园和迁地保护机构中的蕨类植物迁地保护概况、蕨类植物孢子繁殖的方法、蕨类植物的无性繁殖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系统的总结;同时,本书针对中国植物园园艺工作者和养护管理人员蕨类植物生物学知识相对贫乏的现状,采用中国植物志英文版(FloraofChina)最新成果对中国蕨类植物各分类群进行了详细的图文介绍,对中国蕨类植物的主要生态类型及其在迁地保护中应注意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图文并茂的介绍了上海辰山植物园引种的500余种蕨类植物。全书实用性强,针对性强,可读性强,可供植物园工作者和园林园艺工作参考。
         

  • 《贵州湿地常见植物图谱》
          日前,由贵州省林科院主持、黔东南州林科所参加编著的《贵州湿地常见植物图谱》专著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与森林、荒漠、海洋同为地球四大主要生态系统。兼有水、陆两者的生态功能,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及水和其他资源,在地球水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据全国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贵州省湿地类型可以划分为4个大类15个类型。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据贵州湿地植物研究课题组专题调查结果,全省湿地植物共有116科248属521种,其中苔藓植物18科24属30种,维管束植物97科223属490种,维管束植物中包括蕨类植物16科19属23种,被子植物82科205属468种。同时,发现了1个新种,发现了1个贵州的新纪录科、2个新纪录属、10个新纪录种。
           《贵州湿地常见植物图谱》专著的出版,填补了贵州省湿地植物研究空白,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湿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 《横断山高山冰缘带种子植物》

          由孙航、李志敏主编,徐波博士等编著的《横断山高山冰缘带种子植物》近日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它代表着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多年来从事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的一项阶段性成果。该书由吴征镒院士亲自作序,共收载横断山高山冰缘带种子植物48科,168属,942种(包括种下单位),并附有植物分布图167幅(涵665种),植物照片779张(涵536种)。书中被子植物部分采用“THE ANGIOSPERM PHYLOGENY GROUP”最新系统即:APG Ⅲ系统编排,科内各属、种均按照拉丁名首写字母顺序排列。每个分类群涵盖中文名、拉丁学名、重要的异名、生活型、花色、花果期、染色体数目、海拔范围、生境、分布地点、凭证标本(除存放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KUN”的标本外,均列出标本馆代码)、分布图及参考文献等信息。  
          该书内容丰富,中英文对照,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是读者了解横断山高山冰缘带植物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可供国内外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系统学、园艺学等专业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植物爱好者阅读。同时,也适用于各地方农业、畜牧业、林业、医药及环境保护等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的工作者参考。  
      

  • 《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
          近日,由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共同研究出版发行的《西双版纳兰科植物多样性和保护》与广大读者见面。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兰科植物的多样性,也是科研人员长期对西双版纳兰科植物保护和相关研究方面的成果总结。全书共5章,图文并茂的介绍了西双版纳地区108属365种兰科植物,同时还标注了每个种的濒危状况等级,系统介绍了兰科植物综合保护相关知识和保护成果。在学术研究、科普教育和保护实践上均有重要价值,是一本综合性的研究专著,为今后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这一地区的兰科植物夯实了基础。
          全世界有兰科植物250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西双版纳是我国面积较小的热带地区之一,也是兰科植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还是很多种兰科植物在我国的主要或唯一的分布区。长期以来,西双版纳兰科植物的野外调查、相关研究和保护却相对滞后,橡胶(14590, -355.00, -2.38%)种植、过度采集、生境破坏、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叠加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兰科植物生存受到威胁,开展综合保护也愈加紧迫。近几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和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技人员开展了系统的野外调查,不仅摸清了西双版纳州的兰科植物现状,还使区域兰科植物的记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到了115属428种,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也为后续进一步开展兰科植物保护奠定了基础,这也是双方长期开展科技合作的成果之一。
  • 《中国淮山药栽培》
          日前,首部淮山药综合研究专著《中国淮山药栽培》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黄日波作序,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成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淮山药项目首席专家韦本辉组织撰写。
          该书共11章30万字,著者从国家粮食安全着眼,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将淮山药列入粮食作物或蔬菜作物产业加以研究与开发。
          据了解,自2009年起,淮山药项目由广西、河南、山东、甘肃、江苏、江西等6个省(区)的农业科研机构和高校共同实施。其间,选育推广“桂淮7号”“新铁2号”等15个品种,全国淮山药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300万亩左右发展到目前的近700万亩,相当于产粮185亿公斤。
  • 《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经过近四年艰苦的野外调查、文献查阅及标本整理,《上海维管植物名录》(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日前顺利出版。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马金双主编,汪远、李惠茹副主编;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陆月星局长和《上海植物志》主编、复旦大学徐炳声教授分别作序;2013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6开,442页。
          该工作是辰山成立以来的首批科研项目(2010年7月启动),由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辰山专项资助;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课题组(组长:马金双,成员:汪远、李惠茹)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李宏庆老师)和上海科技馆(秦祥堃老师)参加。这是继《上海植物志》(1999)出版以来,首次全面调查并结合历史资料整理后呈现的上海植物资源的最新成果。特别是对上海17个区县约320个网格进行拉网式计1300余人次野外调查,采集标本28000余号,查阅历史标本信息18000余条,使本书成为当今上海植物资源的权威而又准确的参考。
          本名录共记载上海地区维管植物202科1100属2991种(包括种下单位,下同)。其中,野生植物150科601属1199种(原生植物842种、外来植物275种、栽培逸生植物82种),栽培植物1792种(另含上海野生及逸生植物中有栽培的种类291种,上海见有栽培的植物计170科824属2083种)。野生植物部分涵盖所有能在上海完成完整生活史的植物,包括上海原生种、上海外来种(特指以无意引入为主并自我繁殖的种类,也包括一些早期引种栽培而现已放弃栽培后仍可自我繁殖并扩散的种类)、上海栽培逸生种(特指现阶段以人为栽培为主,伴有不同程度逸生的种类)。栽培植物部分主要是不能完成完整生活史的栽培植物,尤其是不能够自我繁殖扩散但可露地越冬的植物种类,如绿化和观赏植物以及用材林和果树等,同时也包括粮食和蔬菜等经济作物;但不包括温室及室内栽培植物。名录中野生植物部分每种植物包括中文名、学名、在上海的状态(如原生,外来等)、分布频度及区县级的详细分布信息、生境等,也包括学名的引证信息、生活型、花色、花果期、中国(省市级)及海外分布、外来植物的原产地等相关辅助信息。
          本书是从事上海及周边地区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植物区系学、植物生态学及植物资源学等相关工作的重要工具书,也是有关部门管理人员和植物学爱好者以及科学普及者的参考书。
  • 《祁连山维管植物彩色图谱》
          日前,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冯起等编著的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系列丛书《祁连山维管植物彩色图谱》出版发行,从而填补了祁连山植物研究在图谱方面的空白。
          据不完全统计,祁连山有维管植物1200种左右,是我国西北植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科研人员对祁连山物种多样性丰富地区开展了多次集中调查,先后在甘肃天祝古城林区、夏玛林区、哈溪林区,武威西营河林区,青海祁连、门源、大通等地采集图片3万余张,并从中筛选出2196张图片,编辑成《祁连山维管植物彩色图谱》。该图谱的植物中文名称和《中国植物志》保持一致,附有拉丁学名和中文名称索引。
          据了解,关于祁连山植物的研究,早期主要由俄国探险家进行。他们曾先后四次到中国探险,有三次进入祁连山采集大量标本。后来,美国和匈牙利的科学家也对祁连山植物进行了标本采集。我国学者对祁连山植物的采集研究主要在1949年之后。

  •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彩图)》

          经《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编辑部授权,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印刷完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彩图,即将在版纳植物园方向三“区域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的理论和实践”、方向五“园林园艺和环境教育”中涉及的教育项目中投入使用,主要受众为西双版纳中小学生群体及植物园游客。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彩图由国内著名的年轻生态插画师张瑜设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植物、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比如兜唇石斛、刺轴榈、益智、桫椤、海芋、白唇竹叶青、冕雀、巨松鼠等27种动植物,并在背面给予了物种的准确中文名和拉丁名,直观地展示了热带雨林中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将在版纳园开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教育项目中发挥重要作用。

  •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
          近日,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上海辰山植物科研中心)马金双博士主编的《中国入侵植物名录》(TheChecklistoftheInvasivePlants)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全面启动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研究是辰山2010年4月正式成立后辰山专项资助的首批(2010年7月)项目之一,由马金双博士主持,联合全国八家科研单位共同完成。参加此项工作的专家学者来自全国各大自然区域,其中辰山负责华东,北京师范大学负责华北,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负责华中,广西植物研究所负责中南,韩山师范学院负责华南,云南大学负责西南,河西学院负责西北,沈阳大学负责东北;另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负责名录主审和全国入侵植物标本信息录入。
          与国家保护植物的红色名录相应,作为国家入侵植物的“黑名单”,《中国入侵植物名录》共收录94科450属806种;每一种植物都有学名、中文名(中文别名)、原始文献、名称出处、省市区的分布、原产地及详细的参考文献(引证文献)。书后附有植物学名和中文名两个索引。本名录是对我国入侵植物的全面总结,并首次将中国入侵植物划分为七个等级。她既可作为中国外来入侵植物深入研究的本底,各类管理工作的指南,科学普及和指导生产实践的基础,同时也为编写《中国外来入侵植物志》奠定了良好基础。
       
  •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

          近日,由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会同编著的《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甘肃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图鉴》是盐池湾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及群落多样性调查研究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该项目由盐池湾保护区历经两年半时间完成。对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进行实地调查6次52天416人次,采集植物腊叶标本3000余个,拍摄植物及植物景观13000余幅,鉴定盐池湾保护区种子植物45科182属419种,其中包含4个中国特有属,109个中国特有种,裸果木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植物,羽叶点地梅、掌裂兰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发现23个植物群落为甘肃分布新记录种。
          《图鉴》较为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盐池湾保护区不同植被地带植物区系特征,采用图片与文字紧密结合的形式,详细描述了植物的形态特征、分布区域与生态特性,是保护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高校师生认知植物的实用工具书,为盐池湾保护区植被恢复、生态环境建设及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基础理论与科学依据。

     

  • 《大连植物彩色图谱》

          由大连理工大学出版、张淑梅主编的《大连植物彩色图谱》,日前正式出版。《大连植物彩色图谱》是大连地区首部植物彩色图谱,也是辽宁和东北地区第一部以彩色图谱形式全面记录地方植物的一部工具书,图文并茂,集科学性、实用性和观赏性于一体。
          《大连植物彩色图谱》精选了2000种(含亚种、变种、变型)植物、5000多张原生态照片,入选植物绝大部分为野生或露地栽培植物,另有少量为备受推崇的室内观赏植物,入选照片不仅写实性好,而且具有较高的观赏性。书中不但科学准确地记录了每一种植物的分类地位、学名、别名、形态、生境、分布,还针对食用植物、药用植物、有毒植物、外来入侵植物等与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问题做了相应的介绍,以达到解读植物知识、造福子孙后代的目的。
          《大连植物彩色图谱》收录的2000种植物中,有700余种《大连地区植物志》没有记录的植物,500余种《辽宁植物志》没有记录的植物,400余种《东北植物检索表》没有记录的植物,100多种《中国植物志》没有记录的植物,还有一个中国新记录属——胶菀属,这些新的记录,不但对完善《大连地区植物志》、《辽宁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乃至《中国植物志》有意义,而且对植物区系研究和大连地区植物的发展演变研究等有重要意义。

     

  • 《秦岭植物志增补》
          1月13日,由李思锋、黎斌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吴征镒作序的《秦岭植物志增补》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这部学术图书由三秦学者特聘专家、陕西省西安植物园、陕西省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思锋率领团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而完成。该书65.1万字,附插图267幅、彩图52幅,收录、记载了近30年来在秦岭发现的种子植物新记录科6科,新记录属61属,新种、新记录种413种(含种下等级),是自《秦岭植物志》出版相隔30年后关于秦岭种子植物种类情况研究的最新报告。至此,秦岭地区有种子植物164科1052属3839种,其物种数量在我国著名山脉中居第二。
          该书的出版发行,进一步证明了秦岭是全球陆生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其植物多样性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为研究秦岭、认识秦岭、保护和利用秦岭自然资源奠定了基础。
          据了解,秦岭横亘于中国中西部数省,西起甘肃临洮,东至河南鲁山,东西长约800公里,南北宽200公里,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秦岭的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6页 共9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