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步自然圣境-西藏冈仁波齐植物篇》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联合出版的中英文双语图书《漫步自然圣境-西藏冈仁波齐植物篇》正式发行。该书也是昆明植物所与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合作的“冈仁波齐神山圣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成果产出之一。
          该书基于严谨的民族植物学调查,采用大量精美图片,以科普形式记录了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冈仁波齐神山圣湖周边地区的野生植物资源及相关传统文化知识。冈仁波齐神山圣湖及周边地区拥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其在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及耆那教中具重要地位。然而在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化进程中,该地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传统文化正在丧失。该书的出版希望能够唤起公众对当地独特生物多样性和深厚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尊重。
  • ——《东北珍稀濒危植物彩色图志》
          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部珍稀濒危植物志书——《东北珍稀濒危植物彩色图志》近日由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了东北各类珍稀濒危植物636种,共有100万字,配彩色照片3374张。
       知名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教授认为,这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准确、科学、详实地介绍东北地区珍稀濒危植物的学术著作,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是东北地区野生珍稀濒危植物研究一次巨大飞跃。
  • 《中国湿地资源—海南卷》
          近日,由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全国湿地普查—海南湿地卷》首次亮相,其主编为江海声,他就海南湿地面积、湿地分布特点、湿地生物多样性进行介绍。其中,海南共有湿地总面积32.00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24.20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75.37%,而人工湿地有7.8万公顷。
        海南特有的丰富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江海声介绍说,海南各湿地总面积最大的是东方市,为5.95万公顷;湿地面积最小的是五指山市,为1.79万公顷。其中海口排名第五位(不含三沙市),为3.09万公顷;三亚市排名第七位(不含三沙市),为1.79万公顷。
        江海声介绍说,将海南岛划分为东北、东南、西南和西北四个部分,海南岛自然湿地呈现“东多西少”、在东侧呈“北多南少”的分布特点,呈顺时针逐渐递减的趋势,其中东北部自然湿地分布最多。
        据《中国湿地资源—海南卷》介绍,根据《海南植物志》和《中国植物志》,初步统计海南典型湿地维管植物247种,其中蕨类植物11种,被子植物236种,其中海南常见的湿地植物主要为红树林植物,其是海南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海南岛所记录的38种红树植物中,红榄李、海南海桑、水椰等7种植物为濒危种,也为海南特有湿地植物。
        江海声介绍说,到目前为止海南共记录湿地动物超过2000种,其中脊椎动物1200多种,无脊椎动物约800种。而根据《中国湿地资源—海南卷》介绍,本次调查的到的湿地动物中,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分别为两栖纲的虎纹蛙,鸟纲的岩鹭、白琵鹭等,哺乳类的水獭,另外,记录到的海南省省级重点陆生野生动物有56种。
        据介绍,此次调查为海南省除三沙市以外的所有行政区域内符合湿地定义的各类湿地资源,包括面积为8hm2(含8hm2)以上的近海与海岸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宽度10m以上,长度5km以上的河流湿地。
  • 《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

                                  

          在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支持下,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组编写的《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一书,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组自2006年以来,连续多年在川西高原开展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拍摄了大量的野生花卉图片。为展现川西高原丰富而独特的植物资源,让更多的人了解川西高原多姿多彩的野生花卉,项目组编辑整理了《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一书。该书共收集川西高原野生花卉植物400种(含种下等级),分属于58科186属。书中每一种植物均附有简要的形态描述、分布地区、海拔高度和生长环境等方面的文字介绍。本书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同时亦可作为旅游者和野生花卉爱好者识别植物的工具。

     

  • 《种子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杜燕、杨湘云等编著的《种子方舟——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用专业的眼光、生动的语言、大量精美的图片,分八章系统介绍了目前世界和我国植物面临的多样性丧失危机,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严重危害,从而进一步解释了种质库人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与时间赛跑,通过种子保存的形式来保护我国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以及对于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是一本科学意义较大、可读性较高的科普读物。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被誉为我国科学重器的大科学装置之一,于2007年建成,之前较少为公众所认识,本书的出版发行将有助于揭开其神秘面纱,促进人们对它的了解和支持,唤起人们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大人们对我国野生植物种子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除了传统的文字和图片之外,本书还采用新媒体传播方式,链接相关视频,更有助于将深奥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知识深入浅出地呈现给读者。
     

     

     

  • 《大榕树和榕小蜂的美丽约会》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中科院版纳植物园协同进化研究组对十余年来在榕树和榕小蜂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图片、故事等进行了整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普专项“大榕树与小虫子的对话”(3112002)的资助下,“大榕树和榕小蜂的美丽约会”科普专著近日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隐秘着万千神奇,隐头花序尤为奇葩。人们熟悉食用的无花果,它就是隐头花序植物家族中的一员,真是无花而果么?来看看榕属植物的大家庭吧!有独木成林,有老茎生花,有林中绞杀,小鸟的天堂,佛祖的保护伞……种种神奇,令人脑洞大开”,该书图文并茂,系统地介绍了榕树与榕小蜂的相关知识,也不乏一些传说和民俗,为读者展现了一部热带雨林关键物种的风情画卷。著者希望能借此唤起人们热爱自然和喜爱生命科学的热情。

     

  • 《长三角滨海绿化耐盐植物应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迅速扩张,华东滨海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城和开发园区。由于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海风侵袭等因素,园林绿化一直是滨海区域生态建设的难题。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经过十余年的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出盐渍土生态绿化的一些成熟技术和材料推广应用。由崔心红教授率研究团队执笔,历时两年完成《长三角滨海绿化耐盐植物应用》专著一部,于2016年7月正式出版,以期促进滨海盐泽土园林绿化工作健康发展。
          该书简单综述了植物耐盐机理和耐盐植物选育方法,以上海临港新城为例研究及分析了其年内盐水月动态以及近60年来成陆区域的盐度梯度分布和植被特征。采用不同筛选试验方法和近海不同试验地点,测试了150余种常见绿化植物的耐盐性和耐盐范围,为不同盐度的盐渍土绿化提供较为丰富的植物资料,强调土壤盐度和绿化植物耐盐能力的适配性。本书另设单独章节介绍了沼泽小叶桦(Betulamicrophyllavar.Paladosa)在上海的引种适应性、快速繁殖、耐盐生理、繁育及其示范应用工作。

     


     

  • 《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

          近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任海、张倩媚、王瑞江等主编的《广东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与研究》一书于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该书历时3年完成,由广东省林业厅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广东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公室、广东省环保厅生态处和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共同组织编写。全书用精美的植物图片,以文附图的方式,系统总结了广东省的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实践与研究进展。
          据了解,该书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濒危植物,对收录的种类进行了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与生境、致濒危原因与繁殖方式、保护价值与保护现状的详细介绍;第二部分为广东省分布的其他珍稀濒危植物,也是我们建议政府进行保护的物种,主要介绍了其形态特征、分布及现状;第三部分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珍稀濒危植物名录。

     

  • 《利川药用植物志》
          日前,由利川市民族中医院副院长郭普东领衔主编的《湖北利川药用植物志》一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它的问世,填补了利川药物志的空白,堪称一部经典实用的利川版《本草纲目》。
          利川地处武陵山腹地,境内林海涛涌,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富集,有“华中药库”“武陵药谷”之美誉。其山药、黄连、党参、天麻、贝母等药材闻名全国,享誉世界。在利川4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长着1300多种药用植物。如此繁多的品种,要将其逐一甑别、采集、分类、记载,其工程之浩大,任务之艰巨,亦可想而知。然而,利川民族中医院组织专家团队走村访寨,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历时两年光阴,终于完成了《湖北利川药用植物志》一书的编撰。
        该书全面查清了利川药物资源的品种、蕴藏量、分布规律、澄清了品种混淆,并发现了不少药物新资源和新品种。这为因地制宜地建立利川药物资源生态保护区,抢救濒临危药用植物,扩大民间中草药的栽培种植面积,发展地道药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科学依据。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利川中草药有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经典药用植物著作,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药学科技人员,提供了一本珍贵的参考书籍。
  • 《嘉木芳草——云南护肤植物(一)》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雨华研究员、裴盛基研究员主编的《嘉木芳草——云南护肤植物(一)》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以民族民间使用的护肤植物为原型,调查其民间护肤故事,考证其古代护肤历史,综述其现代护肤活性成分,通过精心组织,编撰成一个个精品美文,欲为护肤植物资源的筛选和护肤品的研发提供启示和参考,同时,进一步普及植物护肤的科学知识。
      本书10.4万字,综述了当归、芦荟、马鞭草等民间传统护肤植物的生物学特征、资源分布、民间典故、传统利用方式、护肤功能及有效护肤成分等信息,并附有植物的彩色照片。可供化妆品研发人员及植物学爱好者参考阅读。
  • 《榆中县草原常见植物》
          该书由兰州榆中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兰州市领军人才钱续策划主编、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榆中县草原常见植物》一书,近日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该书根据2014年榆中县第二次草原资源调查采集到的天然草原植物标本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编写而成。书中收集的榆中县天然草原常见植物有42科、107属、149种,其中蕨类植物1科、1属、1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40科、105属、149种,从形态、生境、海拔、价值和分布五个方面,对每种植物的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附图236余幅,是第一本较为全面介绍榆中县天然草原常见植物的图书,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价值。可供从事草原研究人员、草业工作者、有关草业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和草业院校师生参考使用。
  • 《寻花2》
          香港现有约二千一百种原生植物,有些是从前未在其他地方有记录的新种,有些是香港特有原生种。这些在香港首次被发现及记录的植物,只要我们踏出家门,行路上山便能看到。《寻花》及《寻花2》共绘录香港原生植物途百种,都是作者叶晓文在香港山中所寻得的。不同于教科书式的植物图鑑,该书作者叶晓文在远足行山时,把山上遇见的植物记录在案,回家翻阅典籍,从古老的《山海经》,到《诗经》、《楚辞》、《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寻找香港原生植物的踪源,以文字述说每种香港原生植物的发现过程、习性、用处等。
          不用花费太多,只需一段不足一小时的车程,便能到达这个花花世界。这绝对是一趟寻宝之旅,它们有些毫不避嫌躺于路边,有些害羞躲于山涧、林中、岩边;你还需要有一点点慧眼才能辨识英雄,它们全都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薑”,有些更是足不出域只留此山中;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才能在此惊鸿一瞥。过往三年,叶晓文走遍香港山林,把山中遇到的本土生花草绘于本中,记录它们的生长与特性,并诉说一段段关于它们的故事。
  •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

          从事植物野外考察和资源发掘利用时,通常很难将中外研究论著中的姜科植物与活植物实体“对号入座”,即便是长期从事姜科植物研究时,也难于准确鉴定姜科植物的名称。3月24日,吴德邻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姜科植物资源》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提供了140种姜科植物的准确鉴定、识别描述和高质量的彩色图片,解决了读者不时之需。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用大量篇幅介绍了国产姜科18属118种(含闭鞘姜科1属1种)和国外姜科9属22种(含闭鞘姜科1属1种)植物,包括每种植物的原产地、鉴别性特征和用途,每个物种都配有精美的彩色图片,便于识别活植物。该书“概论”介绍了姜科的系统位置、近代普遍接受的姜科分类系统和最新的分子系统,姜科的特征、种类与地理分布,姜科植物的用途、资源开发与保护,以及姜科植物的栽培繁殖与病害防治。   
           《中国姜科植物资源》按照姜科物种学名的字母顺序编排,非常方便对照阅读,有助于识别姜科活植物物种,是对《中国植物志》姜科中、英文版的补充,是姜科植物研究、野外考察和植物引种收集、资源发掘利用和科普教育的重要工具书。《中国姜科资源》文字言简意赅,物种的定名、鉴别特征和识别要点描述准确;采纳了最新的分类学研究成果,如对姜科苞叶姜属拉丁名称的改变;指出了尚不确定的植物学名,如华山姜学名的处理;纠正了前人在分类和命名上的一些错误,如长序砂仁、红壳砂仁、肉红姜花等;吸纳了姜科资源应用研究的最新成果,如董赫等(2012)对珊瑚姜、余徐润等(2012)对蘘荷、关孟华等(2014)对小豆蔻的研究;不少图片是首次正式见诸出版物,如大豆蔻、西藏大豆蔻、盈江姜、长舌姜、云南姜、古林姜等。该书对姜科植物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新的思路或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例如在药用发掘上,要培育道地药材优良品种,保持道地药材的质量优势地位,重点研究芳香健胃(如砂仁、益智、红豆蔻)、驱风活血(如姜、郁金、莪术)、抗癌抗菌(如莪术、大高良姜、姜黄),进一步发掘整理民间应用姜科草药的经验,扩大姜科植物应用范围。该书提出,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姜科花卉,主攻方向可选择切花和盆栽,目标是形成姜科花卉产业化,推荐了庭园绿化的大型物种、可作切花与盆栽的中小型物种、可推广使用的国外物种。同时,作者提出了优先保护野外姜科植物生境、防止生境破坏与污染的意见,希望强宣传,让当地百姓懂得适度采挖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要性,有效保护和适度发掘姜科植物资源。   
           吴德邻研究员是我国姜科植物研究的先行者,早在1960年代就完成了《海南植物志》姜科的编写,出版了《中国植物志》姜科(1981)和《Flora of China》(2000)姜科,对全国姜科植物进行了全面整理;首次在我国发现兰花蕉科,首次论证了中国为栽培姜的起源地,对华南植物区系、系统演化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著近百篇(部),发表新种、新分布等分类群7属40余种。《中国姜科植物资源》的出版,使读者有机会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品味姜科家族的美丽倩影。该书可供爱美爱花人士品鉴,也可为园林绿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教学人员与学生参考,对于理解姜科植物知识、准确识别姜科植物和促进姜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均为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 《昆仑植物志》

          由重庆出版集团“科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的世界首部系统记载昆仑地区植物大型学术专著《昆仑植物志》4卷本近期全部出齐。该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这部近420万字的专著从筹划编撰到出版历时12年,凝聚了老中青三代植物科学工作者和出版工作者的大量心血,填补了世界植物区系研究的薄弱环节和部分地域研究空白,实现了我国几代植物分类学家的夙愿。
        昆仑山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植物区系和中亚植物区系的地理交接地带,植物区系独特。它同时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和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接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国际影响广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昆仑植物志》全书由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中国西部相关高校近40位专家依据中国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十数次野外科学考察成果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生物标本馆60余年标本积累著成,不仅分类鉴定并考证记载昆仑地区植物种类,还深入研讨其变异或存疑种,体现了编研的高水平。全书4卷共收录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迄今所知的维管束植物87科555属2692种(包括种下类型)。除记录各植物的科学名称外,还记载了其相关的主要历史文献、形态特征、产地分布和生境等,并特别列出附带县以下详细地点的凭证标本号以供查阅。全书首次发表昆仑山及其毗邻地区新种27个、新亚种2个、新变种9个和新变型6个,进一步充实了植物物种数据库,提升了该书的学术价值。
        全书融地域的特殊性、编研的权威性、记录的完整性以及对老一辈植物分类学家学术思想和学识经验的抢救性于一体,对深入开展我国和世界植物学研究、保护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长期的参考利用价值。书中图文并重,含属种检索表、墨线图版和彩色图版若干;书末附有新分类群特征集要、标本采集史、植物中名索引和拉丁名索引,以及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范围图和山文水系图。
        我国植物学及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评价认为,植物志书的编撰和出版,标志着一个地区和国家植物学基础研究的水平,是植物学各相关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类专著,《昆仑植物志》的出版有助于了解昆仑山地区乃至整个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形成演化和生物区系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该科考项目的完成和《昆仑植物志》的出版,促进了我国新一代高原生物学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的形成。

     

     

  • 《海南省七洲列岛的植物与植被》

          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邢福武主编的《海南省七洲列岛的植物与植被》近日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据悉,该书作者克服晕船晕浪等困难,在多半缺乏登岛码头的情况下,爬崖攀壁、披荆斩棘,终于成功登岛。在大量的标本采集、样方和生境调查等基础上,进行标本鉴定、资料整理而成。
          该书可供生物学、地学、海洋学等专业的从业人员、大专院校师生、政府相关部门和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 《100种影响世界的植物》
          新年伊始,科普译作《100种影响世界的植物》亮相北京图书订货会。这本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植物科普作品是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科普部译作。
          本书原名100 Plants that Almost Changed the World,作者比尔德肖是英国园艺专家,国际园艺界的领军人物,经常通过广播和电视传播园艺知识。这本简静的随笔集讲述了100种植物的故事,记录了人类与植物界成员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不乏幽默的关系——无论是技术革命,还是十足的闹剧,如有的植物引发了革命和种族灭绝,而有的植物则充当了激情的终极符号。书中还介绍了食用植物的起源,并由此揭露了人性的弱点,其中别具一格的全手绘插图更是充满艺术美感,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读过之后,相信读者会改变看待和评价植物的方式。预计本书将于春节前后正式上架。
第4页 共9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