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秋海棠科》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主编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秋海棠科》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植物园迁地栽培志编撰”项目的又一科研成果。本卷由李爱荣、李景秀和崔卫华任主编,管开云研究员任主审,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上海辰山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和深圳仙湖植物园的多名科研人员参与撰写。
          2015年,昆明植物所受华南植物园邀请,参加黄宏文研究员主持的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志编撰”。该项目针对我国迁地保育的植物长期缺乏数据整理和编目研究等问题,组织国内相关单位全面整理迁地栽培植物的基础数据资料,特别对保育条件下植株形态、物候信息、资源现状、用途评价和栽培要领等进行系统梳理,以建设专科、专属、专类植物类群的规范数据库,为相关植物类群的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图文数据,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和技术参考。自2016年初开始,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编写主力,以昆明植物研究所温室秋海棠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和物候记录等为主体,结合上海辰山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提供的部分秋海棠的引种和物候信息,于2018年7月完成文字描述。后经编研团队数次查漏补缺、审核校对之后交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记述了173种秋海棠属植物的自然分布、鉴别特征、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受威胁状况评价、引种信息、物候、迁地栽培要点、主要用途等种质资源及迁地保育基础数据信息,并附迁地栽培生长发育各阶段形态特征照片,图文并茂;以总论概述秋海棠属植物分类分布及资源现状、引种栽培历史、繁殖和栽培技术要点,以及杂交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等。该书旨在为秋海棠属植物收集保育和鉴赏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可供植物引种驯化专业研究人员、相关大中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园林园艺工作者、花卉生产实体和苗圃从业人员,以及广大植物爱好者参考。
       秋海棠科(Begoniaceae)植物是重要的花卉资源植物,仅包含两个属。除分布于美国夏威夷群岛的单种属Hillebrandia Oliv.外,秋海棠科其余种类均属于秋海棠属(Begonia Linn.)。秋海棠属是全世界显花植物中的第六大属,全世界1900余种,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少数种类在温带地区也有分布。中国是秋海棠属植物自然分布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已报道种类224种,尚不断有新种发表。我国秋海棠属植物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尤以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部种类最为丰富。
       秋海棠属植物在生长习性、毛被、叶形、花色及果实形态等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多样性,是研究植物形态多样性分化的理想材料。该属植物花朵艳丽,花形多姿,花色丰富;叶形千差万别,叶色丰富,斑纹多样、色彩华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一种优良的草本观赏花卉。此外,秋海棠部分种类可入药,或可食用,或作茶饮,并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
       大多数国产秋海棠为中国特有种,许多种类分布狭域,仅在模式产地存在或仅有几个零星分布的小种群。因秋海棠野外生境遭到严重扰动和破坏,很多种类成为濒危或易危物种。对秋海棠的引种栽培和迁地保育成了保护野生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与国外园艺观赏驱动下全民参与的引种和保育模式不同,我国目前引种保育秋海棠仍以科研单位或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为主,普通民众较少参与。
       近些年来,随着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在秋海棠属植物迁地保育方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近10年来,国内多家植物园大力推进秋海棠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育工作,保育种类和规模大幅增长。至今,已有超过900个野生种(含亚种和变种)迁地保育于我国各植物园温室,几近全世界野生种类的一半;收集保存的国内外栽培品种超过800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秋海棠种质资源库,为种质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积累了宝贵的材料。
       据悉,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自1950年开始引种栽培秋海棠,但初期收集和保存的种类和数量较少。1995年,管开云研究员成立秋海棠研究课题组,专门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的野外调查研究和专类收集保育,先后在云南30 多个县(市)或地区,对秋海棠属植物进行了系统的地理分布和资源状况调查研究,以及迁地保育繁殖栽培材料的收集保育。此后进一步扩大考察和引种范围,对全国各地分布的秋海棠进行了引种。同时,根据不同种类、不同生长时期,因地制宜分别采集种子、幼苗、茎段或叶片等繁殖材料进行繁殖栽培和迁地保育。经过几代人近 30 年的努力积累,建成秋海棠种质资源收集保育温室2000m2,引种栽培秋海棠410种及品种。其中,以云南野生种为主的国内野生种168种,国外野生种和园艺品种 242 个。在收集保育秋海棠种质资源的同时,开展引种驯化生物学、繁殖生物学、遗传育种学、细胞生物学、孢粉学、种子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成为中国内地最大的集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为一体的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育基地。 
       由于多数秋海棠的迁地保育需在保持一定温湿度的温室环境下进行,温室保育存在保存空间有限、保存物种的遗传多样性不高、易受病虫危害或管理疏忽造成资源丧失、日常栽培养护成本高等问题。如何长期高效地保育这些来之不易的种质资源,仍是秋海棠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中的一道难题。在竭力保育秋海棠种质资源的同时,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也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一种隐忧,担心高额的保育成本和传统保育工作的低效科研产出无法长期维系,担心几代人的心血一朝化为乌有、不留任何痕迹。于是,从2012年开始,在前期秋海棠保育资料积累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昆明植物研究所秋海棠保育温室的数据记录和整理方案,多次从不同角度对温室保育的秋海棠种类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增加了物候信息的记录频次,加强了迁地保育条件下秋海棠形态特征照片的采集和补充。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版纳植物园植物多样性研究组朱华研究员出版新书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片断化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该书研究了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片断化后所发生的生物多样性各个方面的变化及其规律。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该地区的局部沟谷和低丘生境,是一个种类非常丰富的植被类型。通过对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的取样调查发现,取样面积(或非邻接样方累加)达到1 ha时基本上能体现一个具体群系的植物区系组成,但也发现,胸径在5cm 以上的树种的植物区系仅是群落的植物多样性的一部分,群落植物多样性的一大部分仍体现在幼树、灌木、草本、藤本等非立木种类上。 该研究支持热带雨林群落是由林窗、建成和成熟三个演替阶段构成的镶嵌体,它的林冠总是处在一个连续的植物区系组成的浮动状态。热带雨林群落树种频度和存在度分布显示在群落的一个局部地段,约45%-60%的种类仅出现1株;25%-40%的种类每种出现2-5株,群落中大多数种类都具有较小的种群。
      热带雨林片断化后,一些植物分类群(种、属、科)的优势度明显改变,单位面积上植物种数减少了,并且干扰越严重,减少越明显;在生活型构成上,藤本植物和小高位芽植物相对增加,而附生植物及大、中高位芽植物和地上芽植物相对减少;发现具有较小种群的树种在片断雨林中会首先消失,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耐阴和阴生植物种类减少。对一个热带雨林群落48年片断化的研究发现,该片断热带雨林的植物总种数并未减少, 该研究提出了在周围原生植被遭破坏的情况下,物种可能会浓缩到残存的片断热带雨林里,但不同生态种组的物种发生了显著变化, 阳性和先锋植物种类增加。 该片断热带雨林群落的生活型构成并未发生显著改变,种的丧失被各生活型的新迁入成分补偿和平衡了。我们也发现,随着热带森林的片断化, 其组成物种发生了系统发育结构的改变: 系统发育关系由聚集变为离散。 
      热带雨林片断化后,林缘小环境与林内小环境的差异增大,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效应”。通过对热带雨林的林缘与林内调查样地的比较研究发现: 1.森林边缘单位面积植物种数和个体数明显多于森林内部,人为干扰破坏越严重,边缘群落物种增加的幅度越大,并以藤本植物的增加最为显著;2.边缘群落种多样性指数并不都与种数增加一致,与受干扰的状况有关;3.干扰越大的片断热带雨林,林缘和林内阳性植物的比例越大,差值越小;4. 林缘群落在科、属的组成上发生了明显变化。林缘优势科的数量相对增加了,即林缘种类主要集中在一些科中,如大戟科和桑科; 林内的少种科的比例较高。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下曾广泛种植姜科植物砂仁, 严重影响热带雨林的更新。 热带雨林主要通过林下存在的幼苗、幼树库来更新。 林下种植砂仁在措施上须清除原有的幼苗、幼树,这样会破坏了热带雨林更新所依赖的林下幼苗、幼树库, 使热带雨林散失更新能力。该研究也发现,热带雨林被择伐和皆伐后自然演替形成的次生林,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一些原有的雨林成分,群落中具有1–2个个体的小种群种类在轮歇后丢荒形成的次生林中相对较多。
      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业的大面积发展,已使自然保护区外的大片热带雨林成为橡胶种植园地。热带雨林变为橡胶林后,原来的物种极端丰富的乔木层变为仅由单一树种橡胶组成的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大量丧失。尽管橡胶林的林下植被在一定程度上仍有一些物种,但其植物区系组成与热带雨林有很大不同:它们几乎都是分布广泛的杂草和次生物种,少有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
  • 《秋海棠属植物纵览》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色观赏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示范团队根际过程与植物保育研究组,历经数载,对研究组在秋海棠属植物研究与保育方面的长期理论和技术积累进行了系统整理,完成专著《秋海棠属植物纵览》。近期,该书在国家出版基金经费资助下,由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由管开云、李景秀任主编,崔卫华、鲁元学、李爱荣任副主编,胡枭剑、李宏哲、马宏、隋晓琳等参与了撰写。
       《秋海棠属植物纵览》是一部融合专业研究和大众科普为一体的科技图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我国秋海棠属植物的专业书籍。除了全面记述目前所知的几近全部国产秋海棠属植物外,还对国内引进的绝大部分秋海棠种类和园艺品种进行了介绍。此外,本书对秋海棠的历史文化、经济用途、美学特征、栽培繁殖技术、遗传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等都有详尽阐述。
       从专业领域角度,本书首次在我国全面系统介绍秋海棠属植物的研究历史、系统分类、地理分布、资源状况、开发利用现状、园艺栽培品种分类、繁殖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遗传育种和新品种培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是植物学专业研究人员、相关大专院校教师和学生、园林园艺工作者、花卉生产实体及苗圃从业人员开展秋海棠研究、资源持续合理开发利用、新品种培育和园林园艺美化布展等实属难得的参考书。对普通读者而言,本书通过秋海棠属植物丰富多彩的多样性特征、趣闻轶事、传说、典故、诗词书画等方式和途径,用通俗易懂的科学语言介绍秋海棠属植物的科学知识和成果鉴赏,普及秋海棠属植物的基本知识,为收集保育和鉴赏应用秋海棠属植物提供更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和栽培繁殖基本方法技术。
       主编管开云研究员被誉为“中国秋海棠园艺研究第一人”。此专著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从事秋海棠属植物相关研究二十余年获得众多成果的集中体现。

     

  •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全书共8册,计1700余万字,是《中华大典》24个典之一,包含《植物分典》和《动物分典》,《植物分典》记载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29纲102目285科植物1978种,《动物分典》记载动物50纲206目622科的1500余种。
       《中华大典》隶属国家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出版工程项目。为此国家专门成立《中华大典》工作委员会和编纂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研究所为《中华大典·生物学典》的编纂主持单位,吴征镒院士出任主编,李德铢、吕春朝、马克平、王祖望、汪子春任副主编。该书研究考据了1911年以前中华古籍记载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并考订各生物物种的学名,构建起现代生物科学新型类书,犹如中华古籍的生物学名汇,回答了1911年前中华古籍记载多少种动物和植物的问题,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科学知识的创举,发挥着贯穿古今,连接中外的桥梁作用,有助于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和融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可提供某种历史帮助,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历史文化融合。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表明我国古籍记载生物物种文献的丰富多彩,也彰显先辈认识自然的智慧。历时十年编纂出版,含辛茹苦的十年编典,无论是年至耄耋的长者,还是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学人,各位作者已把“文化自信”的理念写在每一个物种的字里行间。
  •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在线发布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近日在线发布了最新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2020版年度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22280个,其中包括54359个动物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
          生物物种名录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数。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就分类学专家,对收集整理我国公开发表的生物物种数据,每年以年度名录的形式编研发布,为全球使用者免费提供中国动物、植物等生物类群的分类和分布信息。2020版共新收录15971个物种,新增蝇类类群。但有更多的物种仍属未知,有的甚至在已经灭绝。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发表的新物种‘姑婆山马铃苣苔’荣登该名录封面。这是该中心继发表新物种‘珙桐状报春苣苔’荣登《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19版》之后,再次作为代表中国年度高等植物新分类群的代表物种荣登该名录封面。
          据悉,‘姑婆山马铃苣苔’目前仅在广西贺州市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辖区内有发现,已知仅一个居群约50余个个体,按照IUCN的濒危等级评价标准,该种被评估为“极危CR)”。
  • 《昆明常见野生植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刘恩德博士等主编的《昆明常见野生植物》正式出版。作者历时十年,通过对昆明地区的植物进行数据收集、调查、拍摄后进行系统整理,最后从所拍摄的昆明周边1636种种子植物中精选出涵盖昆明四主城区(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西山区)范围内常见的131科525属594种的图片编辑整理成书。在物种选择上力求涵盖昆明周边目前记录的属一级代表植物,每一个物种都尽可能选取若干张植株和其关键识别特征的照片,因此对识别和利用昆明地区的野生种子植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别具匠心的是,该书利用二维码链接数据库的形式把大量专业且冗长的文字描述以及照片进行了隐藏,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该种的更多内容。
       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经济文化中心,辖区内拥有众多与植物相关的大中专院校和研究所,本书可以为这些单位的植物教学和野外实习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昆明周边分布着黑龙潭、金殿、西山、筇竹寺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该书也能帮助有自然教育需求的各类人士、植物爱好者更快捷、深入地认识昆明的常见野生植物,获得不一样的景区游览体验。
       《昆明常见野生植物》一书的出版,旨在通过图片和文字展现昆明地区的常见野生植物,向公众展示昆明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以及植物之美。能够让读者增加对昆明植物多样性的了解,发现身边植物的美,热爱自然,敬畏大自然,更加热爱这座城市,并为其植物多样性保护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 《生命的进化》中文版正式出版
          由版纳植物园夏雪、赵江波和辰山植物园王西敏联合翻译的大卫·爱登堡(David Frederick Attenborough)爵士的著作《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 )简体中文版近日正式出版。本书由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策划,并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发行。
        1979年,大卫·爱登堡爵士制作了系列纪录片《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 )及其同名图书。该书通过对地球上所有生物类群的考察,以及对其演化历史的追溯,为我们讲述了一部生动的地球生命演化史。为了庆祝《生命的进化》(Life on Earth )播出和出版40周年,大卫·爱登堡爵士根据近40年来科学研究的进展和发现重新审校了本书,并加入精美的全新配图。这本40周年典藏版,不仅是对这部经久不衰的经典自然作品的致敬,也是对所有人类学、进化生物学、古生物学和野生动植物研究者的致敬。进化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舒德干先生为本书作序,他在序中写道:“仔细品味这些惊心动魄的历史过往,我们既能领略进化的神奇和伟大,更会感慨我们成为人类的艰辛和幸运!”
        大卫·爱登堡是英国杰出的博物学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被誉为“自然纪录片之父”。他多年来与BBC的自然纪录片制作团队一起,实地探索过地球上已知的所有生态环境,制作了许多杰出的自然纪录片,将地球上变化万千的生态环境和生命世界的壮丽绚烂,生动而真实地呈现给观众。他获得过许多专业奖项和荣誉,并于1985年被授封为爵士。60年来,他所制作的自然纪录片不计其数。
  • 《种子故事—珍稀濒危植物种子》
    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繁殖和传播器官,在形态、结构和生理上千变万化,每一种种子都有其独特的物种特性。它们不仅能够自力更生地传播,还能借助果皮、花萼、花托,甚至植株等,利用风、水、动物等进行传播,其中蕴藏着极大的生存智慧。如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东京龙脑香的种子较大,传播时它会借助顶部萼片形成的两个大翅膀如直升飞机一般缓慢降落地面,并随风飘移一段距离,从而保证种子安全的同时,争取更大的生存机会。种子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智慧策略,保证了它们即使处于恶劣的地质和气候条件下,仍能生生不息,不断繁衍,从而为种子植物取代蕨类植物,发展为当今植物界的主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珍稀濒危植物中包括了一些起源久远、近缘类群多已灭绝、目前较为孤立、进化缓慢且分布区极为狭窄的孑遗植物,如我国的苏铁、银杏、水松、珙桐等,这些植物正是由于其种子特殊的繁殖和传播策略,才使其经过上亿年的时间,经历了激烈的地质运动和气候变化,仍能成功繁衍至今。人们不禁会问:“既然珍稀濒危植物种子具有独特的生存智慧,为什么还会濒危呢?”   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同时也是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这个国际一流的野生植物种子保藏和共享服务平台上,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种质保藏中心的杜燕、杨湘云等选取了15种在物种类群、起源时间、生活型和生长环境,以及种子形态结构、传播方式、贮藏特性和萌发特性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珍稀濒危植物种子进行研究,然后通过种子智慧策略这根主线将其串连起来,配以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图片,讲述它们独特的生存智慧,同时利用矛盾分析法分析其濒危原因,进而提出保护建议的方式,编著完成了《种子故事—珍稀濒危植物种子》一书,全书118页160千字,于2020年4月正式出版。   该书是我国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种子的一本科普读物,它的出版将有助于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自觉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进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问世
    植物志是记载已知植物种类的分类学专著,也是植物学研究的基础性典籍。2004年,我国三代植物学家历时45年完成了《中国植物志》这一划时代的巨著。九年后,其英文和修订版(Flora of China)全部出版,这是我国植物学的又一个里程碑。   20世纪90年代,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兴起,一些广为使用的植物分类系统(如被子植物的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和克朗奎斯特系统,以及裸子植物的郑万钧系统和蕨类植物的秦仁昌系统)逐渐被被子植物系统发育专家组(APG)系统和石松类与蕨类植物系统发育专家组(PPG)系统所取代。这些系统在国际学术研究和交流中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目、科概念和划分方面,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系统相比有很大变化。虽然Flora of China在后期出版的科属范畴参考了相关分子系统学的部分研究结果,但总体而言,20 余年来分子系统学、分子地理学和DNA 条形码的研究成果未能较全面地应用到中国维管植物的分类系统中。《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及《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动议的,以期集成传统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和DNA条形码研究的成果并赋予新的研究内涵。   2012年,通过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iFlora研究计划启动,在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和中国科学院科院依托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项目等的支持下,由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27家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50位植物学工作者通力合作,以在线的、动态的和智能化的植物志(iFlora)为目标,于2018年1月出版了《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最近,其姐妹篇《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上、中、下三卷)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历时8年完成的《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记录了我国维管植物共314 科3246 属,包括石松类植物3 科6 属,蕨类植物36 科156 属,裸子植物10 科44 属,被子植物265 科3040 属。该部书以科为基本条目,在科级水平上采用了APG 和PPG 系统,属级水平按字母排列,以此共分三卷:上卷包括石松类、蕨类、裸子植物、基部被子植物、木兰类、金粟兰目和单子叶植物(石松科-禾本科);中卷包括金鱼藻目、基部真双子叶、五桠果目、虎耳草目、蔷薇类、檀香目和石竹目(金鱼藻科-仙人掌科);下卷包括菊类(绣球花科-伞形科)。该部书结合了编委会成员及编著者们多年专科专属的研究和实践,根据国际植物系统学研究的新进展,系统总结了中国维管植物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科属为条目,明晰了分子系统发育框架下中国维管植物科属的归属,并重点关注了与传统分类系统对比下的科属范畴变动,亦提供了中国维管植物科属的形态特征集要、属种统计、分布概况、分布区类型、科下的分属检索表、系统学评述、DNA 条形码概述和代表种及其主要用途等信息。   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当下,“后植物志”时代的中国植物分类学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呈现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之上。该部书的出版,是在《中国植物志》及其英文修订版Flora of China的基础上,朝着新一代植物志迈出的重要一步。新一代植物志将与时俱进,为生物进化、物种起源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据悉,《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编委会由李德铢研究员任主编,陈之端研究员、王红研究员、路安民研究员、骆洋博士和郁文彬博士任副主编;编委会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的22位植物分类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陈宜瑜院士为该部书作序。
  • 《中国药用植物(二十六)》正式出版发行
    近日,由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联合主编的《中国药用植物(二十六)》一书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本书编著者经过近四年的共同努力与筛选,共收录药用植物200种和400余幅原景彩图,详细介绍了每种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有些种类还有附方。为安全起见,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样,提醒读者慎用。为中药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科普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药用植物》全套共30册,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牵头,联合国内五十多位药用植物专家学者,历时六年完成编著并出版,共收录记载6000余种和物种彩图。全套图书被“李时珍纪念馆”收藏。
  • 《观赏芍药》
    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于晓南课题组于晓南教授和在读博士杨勇、朱炜等人历时两年多编著的《观赏芍药》一书日前由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芍药是中国传统名花,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的美誉。娇柔的身姿、妍丽的花朵,沁人的芳香,倾倒无数文人墨客,成为“美人”的代称。芍药是世界名花,其花型饱满,美轮美奂而成为西方婚礼的主角,在欧洲被誉为“花中皇后”。 我国芍药野生资源丰富。于晓南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芍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芍药形态发育、花色、花香及抗逆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杂交育种。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国际登录芍药新品种8个。 于晓南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近年来几乎遍布中国所有野生芍药分布区,该书根据课题组野外实地考察所拍摄和记录的一手资料和素材,在国内首次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中国原产野生芍药资源及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发现,梳理了芍药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绍世界其他地区的野生芍药资源及其发展。此外,通过一些国外芍药协会和苗圃见闻的描述,让读者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全球芍药发展现状。 据杨勇介绍,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芍药研究的逐渐升温,新的观点和成果不断涌现。《观赏芍药》一书就这些最新观点作了全面呈现。杨勇说:“在过去的芍药相关专著中,芍药大多依据花型、花色等进行品种分类,这种分类方式长于实用,但在科学性上却不免有所欠缺。而《观赏芍药》一书详细介绍了依据种源进行品种分类的观点,在品种介绍中,也贯彻了种源分类的方式。” 杨勇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着鲜切花消费的升级,国外芍药品种大量涌入中国,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的芍药切花品种,而且激发了芍药切花产业的发展。但许多芍药爱好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花朵的欣赏,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新奇特品种。而该书对此且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品种中文名称混乱的情况,对国外引入的部分常见和流行品种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该书是课题组十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芍药繁殖栽培的全部内容均是课题组的实操经验描述和总结,因此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育种是芍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在过去的专著中常被忽视和弱化,因此该书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芍药育种历史、育种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最新成果。 杨勇认为,该书内容丰富详实,希望能够为从事芍药、牡丹产业的科研人员、花卉生产者以及爱好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生产技能指导。
  • 《湖北重要能源植物》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李晓东、昝艳燕、刘艳玲、程中平编著的《湖北重要能源植物》于2019年6月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能源植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木本非粮能源植物的挖掘利用是解决目前能源危机和保障粮食安全的最好途径。它即不与生产粮食争地,又能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研究木本非粮能源植物的种类、分布、储藏量、利用价值等可为其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通过对湖北的非粮柴油能源植物的深入调查研究,筛选出103种湖北重要木本非粮柴油能源植物,从形态特征、生境分布、含油量及理化性质、利用情况、繁殖与栽培技术、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分别作了描述,并附彩色图片,全书内容丰富、科学翔实、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   本书可供植物学、林学、农学和生物能源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以及生物柴油产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 《观赏芍药》
          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于晓南课题组于晓南教授和在读博士杨勇、朱炜等人历时两年多编著的《观赏芍药》一书日前由林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芍药是中国传统名花,有“百花之中,其名最古”的美誉。娇柔的身姿、妍丽的花朵,沁人的芳香,倾倒无数文人墨客,成为“美人”的代称。芍药是世界名花,其花型饱满,美轮美奂而成为西方婚礼的主角,在欧洲被誉为“花中皇后”。
          我国芍药野生资源丰富。于晓南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芍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芍药形态发育、花色、花香及抗逆性的分子机理研究及杂交育种。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十余篇,国际登录芍药新品种8个。
          于晓南教授领衔的课题组近年来几乎遍布中国所有野生芍药分布区,该书根据课题组野外实地考察所拍摄和记录的一手资料和素材,在国内首次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中国原产野生芍药资源及其起源与发展历程。同时,借鉴国内外研究的最新发现,梳理了芍药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较为详实的介绍世界其他地区的野生芍药资源及其发展。此外,通过一些国外芍药协会和苗圃见闻的描述,让读者不出国门,就能了解全球芍药发展现状。
          据杨勇介绍,伴随着近年来国内外芍药研究的逐渐升温,新的观点和成果不断涌现。《观赏芍药》一书就这些最新观点作了全面呈现。杨勇说:“在过去的芍药相关专著中,芍药大多依据花型、花色等进行品种分类,这种分类方式长于实用,但在科学性上却不免有所欠缺。而《观赏芍药》一书详细介绍了依据种源进行品种分类的观点,在品种介绍中,也贯彻了种源分类的方式。”
          杨勇告诉记者,近年来,伴随着鲜切花消费的升级,国外芍药品种大量涌入中国,不仅丰富了国内市场的芍药切花品种,而且激发了芍药切花产业的发展。但许多芍药爱好者并不仅仅满足于对花朵的欣赏,而是希望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新奇特品种。而该书对此且针对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很多品种中文名称混乱的情况,对国外引入的部分常见和流行品种进行了介绍。
          据了解,该书是课题组十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芍药繁殖栽培的全部内容均是课题组的实操经验描述和总结,因此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育种是芍药产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在过去的专著中常被忽视和弱化,因此该书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了芍药育种历史、育种方法及注意事项及最新成果。
          该书内容丰富详实,希望能够为从事芍药、牡丹产业的科研人员、花卉生产者以及爱好者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和实用生产技能指导。
  • 《西藏墨脱县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文允、王跃虎和王雨华所著的《西藏墨脱县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墨脱县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下游。墨脱县作为珞巴族世代居住的聚居地,珞巴人在千百年与墨脱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有关植物资源利用的知识。民族植物学主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植物的意识和利用,以及人类活动和行为对植物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的一门科学,它在传统知识保存、资源发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有着独特优势,也在我国调查植物资源、收集民族利用植物知识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西藏墨脱县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一书,是运用民族植物学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对墨脱珞巴族民间利用植物的多样性和地方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和分析,是对墨脱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知识和文化进行展示。本书对墨脱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用途多样性、表现特征以及现代化对其产生的影响作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基于利用价值、相对重要值、食用植物文化重要性指数和信息一致性指数,对墨脱珞巴族重要的传统利用植物作出评价;并对墨脱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资源特征以及可持续利用作出相应的建议。同时,选择了102种墨脱县珞巴族传统利用植物,对这些植物进行了包括学名、当地名称、物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以及传统知识和用途等描述,并给出了珞巴族传统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式,也展示了这些植物物种的生境、生长状况和形态特征等实物图片。
  •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树种选择研究》
             城市园林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乡土植物又称本土植物,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和良好的景观效益,是园林绿化的基础树种。我国许多城市的现有绿化覆盖率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相差甚远;一些园林绿化树种存在布局不合理、特色树种和乡土树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西南地区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干旱与低温,使目前使用的很多绿化树种无法适应这些“冻害”与“旱灾”,导致大量园林绿化树种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西南地区乡土树种选择研究》一书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树种选育促进发展团队编写。基于研究团队的前期研究基础和昆明植物园对中国西南地区重要植物资源进行的良好收集与保存、栽培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初步选择了第一批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乡土植物种质资源,根据气候相似性理论,使用最大熵模型,解析了15种环境因子对推荐树种生长的贡献率;计算出了前5个具有最大贡献率环境因子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同时,研究团队以县为最小单位预测了乡土树种的适生区和潜在适生区,为乡土植物推广种植和选育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式,希望以此促进我国乡土植物的园林应用。
       本书的编写和出版,得到中国科学技术部设立的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号:2017FY100100)与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项目号:Y83D131261)经费的支持与资助。
  • 《曲靖园林绿化植物推荐名录》
              该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曲靖园林绿化植物推荐名录》正式发行。该书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汉董研究员作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孙卫邦和曲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蔡六良主编,参编科技人员共计58名。
       《曲靖园林绿化植物推荐名录》是在对曲靖乡土植物种类、主要城镇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曲靖园林绿化现状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昆明植物园80余年对云南、特别是滇中高原园林植物引种驯化的科研积累完成编写的。该书共推荐了不同生活型(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适于曲靖不同地区园林绿化的植物829种(包括部分外引种类)。其中,精心挑选512种编辑成图鉴,图文并茂,编入了这些种类自然分布、识别要点、生长习性、栽培养护和园林应用等信息,同时还在书的附录中详细标出了这些物种是否属于重点推荐、一般推荐、乡土植物、湿地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国家重点保护等级等信息。
       该书有较强的系统性、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和科普性,是指导曲靖市生态文明建设和园林绿化植物配置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同时对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以及从事园林绿化和苗圃经营者具有参考价值。
第2页 共9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