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东南州主要乡土树种名录》
          近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业局发布《黔东南州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为全州广大林农、林业企业和基层林业部门科学把握和合理选择造林绿化、乡村振兴、城乡美化绿化树种提供借鉴参考。
          《黔东南州主要乡土树种名录》共收编了150个树种,其中乔木树种93个、灌木树种26个、经济树种20个、竹类3个、藤本8个。评选黔东南乡土树种工作从2021年9月开始筹备,经过资料收集、初选、征求意见、专家投票评选、专家审定5个阶段。在树种筛选上,主要以黔东南州乡土树种为主,同时对引种试种多年取得成功并已在黔东南州各地造林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一些外来树种,也一并收入名录中。
  • 《麻栗坡县常见野生植物图鉴》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刘恩德博士和信阳师范学院朱鑫鑫博士主编的《麻栗坡县常见野生植物图鉴》正式出版。
          《麻栗坡县常见野生植物图鉴》以彩图和文字并存的方式共收录了麻栗坡境内常见野生维管植物181科1092种,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6科80种,裸子植物8科16种,被子植物147科996种。为保证其参考价值和实用性,本书物种按照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顺序排列,每一大类下面各科、属、种均按拉丁字母顺序排列。书中科名、中文名和拉丁名均遵从Flora of China的处理,同时每个物种原则上都列出凭证标本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查询。 
          该书可以为云南的各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植物教学和野外实习提供有益的参考。此外,鉴于麻栗坡在中国植物爱好者心中的神圣地位,每年都有众多植物爱好者慕名而来,因此,该书也能作为麻栗坡的“观花指南”,帮助有自然教育需求的各类人士、植物爱好者以及植物圈“网红”更快捷、深入地认识麻栗坡的常见野生植物,获得不一样的“刷花”体验。最后,该书还可以为麻栗坡县的园林绿化、观赏、食用、药用等资源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参考,为麻栗坡的特色农业开发、红色文化旅游、生物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
          《山川纪行》是一部经典的手绘版日记体博物学著作,其中既有心怀家国的科学家之现实关怀与独立思考,也呈现了忘我奋斗、严谨治学的科学家精神。《山川纪行:第三极发现之旅——臧穆科学考察手记》,共上、中、下卷,全书84万余字,由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0年12月出版。此后的2021年10月,还出版了精选版《山川纪行——臧穆野外日记》。专著出版后,引起了广泛、积极的社会影响。《菌物研究》刊发了马金双研究员撰写的书评,《文艺报》刊发了刘培贵研究员撰写的书评,《光明日报》刊发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刘华杰教授撰写的书评。先后入选“2021凤凰年度好书”“2020年苏版好书”“2021年10月中国好书榜单”以及第二届坪山自然保护图书奖“十本评委会推荐图书”、“新华荐书”第十一期推荐图书、《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1年11月优秀畅销书排行榜、《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1年第四季度影响力图书榜。还获得了2021年度第三届江苏省新闻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是2022年1月3日CCTV-3播出的《读书-我的2021》嘉宾、中国作协副主席、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先生的年度推荐图书。
         
  • 《中华母亲花——萱草》
          由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上海高校智库“美丽中国与生态研究院”首席专家张志国和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植物保育中心主任金红博士主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生态技术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贺坤副教授等任副主编的《中华母亲花——萱草》一书,近日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萱草为阿福花科多年生草本宿根花卉。中国是萱草的故乡,也是世界萱草属植物的自然分布中心。全世界萱草属植物有15个种,中国有11种,除西北、东北、内蒙及华北北部外,其它各省区均有野生分布。
          萱草在我国有着近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殊的文化特征和内涵。早在康乃馨成为西方文化母爱象征之前,中国古人就将萱草花视为母亲花。
          萱草品种繁多、类型多样、花色丰富,观赏性强,管理粗放,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与玉簪、鸢尾并列为是世界三大宿根花卉。
          萱草是我国拥有两千余年食用历史的传统名贵蔬菜。同时具有镇静催眠、抗抑郁、抗氧化、抗肿瘤、保肝、抗菌杀虫等功能。
          张志国教授领衔的研发团队,自1999年以来,就在挖掘、弘扬萱草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开展萱草种质资源收集、杂交育种及其景观应用推广。目前建成的“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家萱草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国内各地及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家的萱草种质1000余份,是我国萱草种质资源最多,品种、花色最丰富的单位。
          在此基础上,累计创制新种质1000余份,筛选出50余份耐高温、耐旱、耐涝、常绿种质资源和三个色素、化妆品专用萱草品种。在育成的新品种中,已有60余个品种获国际登录机构登录,30余个品种通过管理机构认定。张志国教授成为在国际登录萱草新品种最多的中国专家之一,被誉为“中国萱草大王”。
          《中华母亲花——萱草》一书,通过28万精炼文字和300余幅精美图片。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萱草的文化、历史和萱草属植物的分类、资源及分布情况;萱草的起源与育种进展与趋势;萱草品种分类及常见优秀萱草品种;萱草的繁殖方法、水肥管理技术及常见病虫杂草防治技术。在萱草应用部分,通过对萱草在景观中的应用、萱草插花艺术和萱草主题展、萱草专类园及萱草文化节中的应用途径和方法的介绍,对我国的花境设计、萱草专类园规划建设及萱草展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是编者二十余年在萱草种质资源收集、评价、选育、栽培研究与实践方面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研发成果总结。既兼顾了专业读者和业余爱好者的需求,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丰富的内涵,是作者、编辑、装帧设计师的大胆创新和倾心力作,是我国迄今为止介绍萱草属植物最为系统、全面的专著。
  • 《兰花种子的培育》(中译版)
             《兰花种子的培育》是一本图文并茂,色彩丰富的科普读物,教导业余爱好者如何从种子开始培育兰花,有利于兰花种子的储藏和萌发。兰花(兰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具魅力和最受威胁的植物类群之一,全球有28 000多种兰科植物,中国约1 700种,它们大多生长在热带森林中。中国历史上一直对许多兰科物种的药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利用。使用该书中介绍的技术,能够通过简易方法在家中繁育兰花,有利于这些植物的综合保护。
       作者Philip Seaton(英)和Margaret Ramsay(英)基于多年经验编写了基础实践指南,利用许多照片、彩色插图和方案图一步一步指导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给兰花授粉、获取和储藏兰花种子、配置培养基和栽培基质、播种和萌发、移栽和继续培育等。
       该书可供众多用户使用,包括植物园和苗圃行业的园艺学家,从事保护和恢复研究的科学家以及在近些年迅速增长的业余兰花种植者。
       该书于2005年以英文由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出版(Growing Orchid from Seed);中译版于2021年10月出版,由文清·帕奈(德)和杨湘云翻译,Hugh W. Pritchard(英)作序,得到达尔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支持。
  • 《园林树木应用指南》
          近日,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的《园林树木应用指南(华北西北东北篇)》一书正式出版。连同此前出版的“华南篇”和“华东华中篇”,全国各区域代表性的园林树木已基本被收入。
          该书以园林植物专家的指导为基础,结合大量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实践和经验,以直观的图文语言代替了植物识别类专业书籍的识别传统,更有利于设计师迅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植物要素。
          书中收录了北方园林树木63科、141属、共337种,全部为常用或建议使用的新优树种。为了便于阅读,著者按照针叶树、落叶阔叶乔木、常绿阔叶灌木及小乔木、落叶阔叶灌木及小乔木、竹类、藤木类进行分类归纳介绍。
          此书在撰著中所使用的照片由单独树形的照片、植物应用实例的照片,花、果、叶、干皮等具有观赏价值的照片等组成,力求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清楚常用园林植物必要的相关应用信息。同时关注风景园林设计师及观赏园艺学生的需要,提供种植设计的参考,力求代表性强、特点突出。
          著者称,还将结合VR+植物模型技术,进一步提升本书的应用功能。
  • 《横断山有花植物图鉴》
          血红色的杜鹃花、粉紫色的报春、青黛的冷杉和雨雾中飘渺的远山,这幅画面描绘了雨季横断山的最典型画面,也因此被选为《横断山有花植物图鉴》的封面。该书近日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横断山有花植物图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牛洋、孙航主编,由高山植物多样性研究组多位师生参与完成。全书中英文对照,以APG Ⅳ系统为框架,整理收录了横断山区有花植物1857种(包括种下单位),是该区域收录物种最多的图鉴。作者力求以精美图片展示植物样貌,以简洁的文字描述植物特征。对于物种特别丰富的类群,如杜鹃、报春、龙胆、紫堇、虎耳草等,书中列出了初步的检索条目,方便读者查阅。此外,该书还收录了不少近年发表的新物种,并列出了这些名称的出处。
          该书的排版采用左文右图形式,以一个对开页面为单元,按序号对应图文,方便读者使用。对于变异丰富的物种,配以多幅图像。某些鉴定困难的物种,还配解剖图。
          《横断山有花植物图鉴》采用了相对便携的开本,作者希望它能成为方便翻阅的工具书,甚至希望有人愿意把它带到山野,帮助我们认识和探索自然。
  • 《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广西植物》
          日前,《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广西植物》由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收录广西热带雨林区域的维管束植物262科,1288属,2737种(含种下分类单位)。
          该书由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领衔主编,是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主持编著的《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的重要组成部分。编研人员在全面野外调查和分类鉴定的基础上,参考研究资料编辑而成,内容包括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学名、性状、花果期、分布与生境等。
          该书物种鉴定力求准确,文字简明扼要,图片清晰,是一部集实用性、科学性与科普性于一体的著作。该书的出版对我国热带雨林植物的保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热带雨林植物的物种鉴定与可持续利用等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金缕梅科》

             近日,由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牵头主编,中科院华南植物园和中科院昆明植物园共同主编,杭州植物园、上海辰山植物园、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等多家单位参与撰写的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金缕梅科》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金缕梅科在被子植物系统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该科共30属140种,间断分布于欧洲东南部—西亚北部、非洲南部(包括马达加斯加)、亚洲东南部—澳大利亚北部和北美东南部。东亚地区是世界金缕梅科植物的多样性中心。我国自然分布的金缕梅科植物有19属74种。
      本书共收录9个国内植物园内迁地保育的17属53种(含变种)金缕梅科植物,及反映植物形态特征的彩色照片500多幅。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第三十五卷第二分册并参考了Flora of China。每种植物从中文名、别名、学名、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迁地栽培要点、主要用途和识别要点等方面加以详细描写和总结。书后附有检索表和各园迁地保育的金缕梅科植物的种类。
      该书的出版,对于农林业、园艺、环境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也提供重要参考。

     

  •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牵头主编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一书,已由中国林业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卷由孙卫邦、刀志灵、于炜(杭州植物园)和韦霄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主编,主审为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的管开云研究员、王仲朗正高级工程师和夏丽芳研究员。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杭州植物园、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等7家单位的15 名科研人员参与撰写。
          山茶科广泛分布于东西两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尤以亚洲最为集中(闵天禄 1997;李德铢等 2020)。它在东亚,特别是中国最发达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中生混交林的群落和生态系统构成中又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而,山茶科在区系构成中的作用也显得突出而成为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区系特征之一(吴征镒等 2003)。据统计,全世界有山茶科植物36属、700余种,我国有15属、480多种。山茶科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既有以茶(Camellia sinensis)为代表的饮料植物,以油茶(C. oleiferra)和南山茶(C. semiserrata)为代表的木本油料植物,以木荷(Schima superba)和猪血木(Euryodendron excelsum)为代表的材用植物,也有众多的观赏植物得到广泛栽培利用,尤其是山茶属的山茶(C. japonica)、滇山茶(云南山茶)(C. reticulata)和茶梅(C. sasanqua)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众多,在世界各地广泛栽培,成为世界名花。植物园、树木园和其它山茶收集专类园除了引种原生种种质资源外,仅山茶、滇山茶和茶梅等3个种就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栽培品种。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开黄色花的野生种类不断发现,以及人们对培育黄色花品种的梦想的不断追求,以金花茶(C. nittidissima)为代表的黄色花种类也得到广泛的引种栽培。以杜鹃红山茶(C. azalea)为代表的四季开花种类成为中国特有的宝贵的种植资源,近十年来,中国培育几百个以此为母本的新品种,为世界山茶花期的扩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该书收录了我国主要植物园引种栽培的山茶科植物原种(含种下等级)共11属、112种,物种拉丁名主要依据《中国植物志》第五十卷第一分册并参考了Flora of China(Vol. 12);属和种均按照拉丁名字母顺序排列,每种植物介绍包括中文名、学名、别名等分类学信息和自然分布、迁地栽培形态特征、引种信息、物候信息、迁地栽培要点及主要用途,并附彩色照片展示其物种形态学特征。为了便于查阅,书后附有各植物园迁地栽培的山茶科植物的中文名和拉丁名索引。 
       始建于1950年的昆明植物园山茶园占地66亩,分为华东山茶区、茶梅区、云南山茶区、精品茶花区、国际友谊茶花园、野生种质资源收集区、金花茶保育温室及山茶专类苗圃等八大收集展示区。目前,共收集栽培山茶科植物600余个分类单位(含野生种、变种、亚种及品种),包括山茶科原种12属141种、云南山茶品种120余个1700多株(近50余个品种为昆明植物园自主培育品种)、华东山茶品种450多个1900余株和茶梅品种69个近1500株。昆明植物园山茶园是山茶科植物资源保育、研究和展示的重要基地,获“国际杰出山茶花园”称号。昆明植物园现为国际茶花协会主席挂靠单位,是国际山茶属植物品种登录中心所在地。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一书可供农业、林业、园林园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保护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使用。

  •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
          北京市东城区园林绿化管理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许联瑛主编的《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受到所处气候带及其地带性植被的制约和影响,北京地区城市园林植物景观,主要由落叶阔叶乔灌木和少量常绿针叶树种构成。多年以来,人们对北京园林树木种类单调、尤其是冬季景观单调多有切肤之痛,也不断有人提出这种状态与北京城市发展不协调的问题。
          北京发展常绿阔叶树种,一旦出现极端低温,如何应对全军覆没的风险?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引种常绿阔叶植物最主要的风险。所以,对于在北京引种常绿阔叶植物,始终处于一种既渴望,又很纠结的状态。
          为此,现年65岁的许联瑛教授默默耕耘25年,对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地区露地栽培的常绿阔叶植物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实践和研究。她说:“科学地发展常绿阔叶植物,可增加北京城市园林应用树种、丰富园林景观,特别是改善冬季景观;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或改善北京城市绿量及其结构,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丰富以植物为基础的城市物种多样性,是利用灾难转化灾难,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最有效且可持续的方法之一。”
          《北京常绿阔叶植物》一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根据气候变化与植物变迁的思路,对北京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引种历史、生长表现、园林应用及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述评。各论则按乔木、灌木、藤本、竹类、草本顺序,详细记述了22科36属83种及种下分类单位的形态特征、自然与栽培分布及在北京的引种应用情况。
          该专著首次对北京常绿阔叶植物引种历史进行了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探索与归纳。通过这类植物在北京的出现和发展,记录和反映了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北京地区这一历史时期环境及气候发生的变化,因此是北京及周边城市的绿化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作为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题的园林植物学著作,许联瑛教授提出并实践的科学观和整体论相结合的思想方法;提出利用生态的方法解决生态的问题的观点;她呼吁气候变化与植物变迁这样的科学命题引起社会更多关注与实践。
          本专著还对北京地区可能出现引种和应用常绿阔叶植物的“过热现象”提出了预警。她认为,北京引种和发展常绿阔叶植物,必须坚持科学和理性。避免人为地将匮缺疾速地改变为过度或泛滥,人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不胜枚举的。对于极端低温引起的灾难(害)性风险,既要有基本的科学预测和防范,也应避免被简单地禁锢了思想。
          该专著是一部以时间贯穿的大量实证和数据的科学专著,将会引起人们对一些既有的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重新思考,所具有的学术前瞻性和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将会引起关注和讨论。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文采认为,该专著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以常绿阔叶植物为主题的园林植物学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前瞻性和非常现实的应用价值。所记述植物,其中不少都可以成为科学发展北京地区常绿阔叶植物的种质资源。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认为,该专著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时间贯穿的大量实证和数据。研究成果富有前瞻性和挑战性,也有很强的应用性,不仅记录了北京地区这一时期气候与环境变化情况,也为植物引种驯化理论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重要实证。该著作不仅能丰富植物的引种驯化理论、促进植物适应气候变化的研究,也能为北京地区的绿化实践发挥重要作用。
          致力中国花卉文化研究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程杰教授说:“许先生的著作在扎实的科学技术研究中流溢着浓郁的人文情怀,既真且美。”
  • 《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
              高黎贡山是中国和缅甸的分界山脉,北接青藏高原,南连中南半岛,东临怒江-萨尔温江,西靠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是我国南亚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中缅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缅甸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和怒江的垂直切割塑造了高黎贡山典型的高山峡谷地貌,造就了其独特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仅占中国陆地面积的0.36%,却分布有我国约17%的高等植物和20%的哺乳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国西南山地”的核心区。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恒研究员及其团队历经30年的艰苦努力,先后20余次对高黎贡山开展大型综合野外科学考察,采集植物标本4万余号。基于各类群专家对植物标本的准确鉴定,李恒研究员和李嵘研究员主编的《高黎贡山植物资源与区系地理》于2020年12月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专著首次详细记载了高黎贡山地区的地衣、苔藓、蕨类及种子植物名录,并对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的性质、来源、特有现象及栽培植物、外来入侵植物、黑仰鼻猴的食源植物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本区域种水平的植物分布区类型系统,从生态、环境、地质历史等方面对物种多样性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解析。
       该书为我国南亚生物与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横断山乃至东喜马拉雅地区植物区系研究、中缅跨境植物资源利用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提供了详实的科学数据,为世界同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 《云南金平分水岭苔藓植物野外识别手册》
             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包括分水岭、五台山和西隆山三个部分。由于其地处低纬度地带,热量充裕,降水充沛,山地垂直气候条件多变,加之大面积结构完整且人为活动干扰较少的原生山地常绿阔叶林等优势,仅在4.2万公顷辖区范围内(不足云南省国土面积的0.11%),便记录了超过500多种苔藓植物,占云南省目前分布苔藓植物种类的四分之一以上,是植物王国中苔藓植物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为了更好地展现苔藓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在前期保护区隐花类植物专项科考的基础上(2015-2019年),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马文章博士通过对实地采集的952号标本进行物种鉴定,借助文献研究、学名考证以及请教同领域分类学专家等途径,编研出版了《云南金平分水岭苔藓植物野外识别手册》。全书中英文对照书写,配图505幅,收录具有区域特色的226种苔藓植物(72科154属),采取野外生境照片与标本显微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展现各物种的识别要点,并配以适当的形态描述和必要的讨论,所有物种均引证有实物标本或凭证图片。该书为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苔藓植物的本底资源调查与多样性评估、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以及从事苔藓植物分类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相关工作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
  • 《山茶品种词典》新版本
           全球首个山茶品种电子词典初版自2018年发布以来,深受广大山茶爱好者、科研工作者的喜爱,该电子词典的新版本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开发的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为数据源,采用html语言编写,unicode编码,可跨平台使用,在个人电脑、安卓手机和苹果手机均可同时使用。新版本山茶品种词典共记录了54042个品种名,包含24,051个接受名,29,991个异名、中文名、日文名、错误名等其它名称。除了收录茶花品种之外,还收录了茶叶和油茶的品种,是世界上最全的山茶属品种的电子词典。词典的发布与推广使用,将极大地便利广大山茶属植物工作者查询品种来源、特征、培育者、学名、异名、发表的刊物等信息,可有效避免出现异物同名问题,规范山茶花产业的名称使用。
      该词典免费使用。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未收录的名称、有任何错误,或者有任何建议或者意见,请关注“昆明植物园”微信公众号留言,或发送邮件至icr@mail.kib.ac.cn。除了山茶词典,Mdict还有很多词库,超过2000本,包括牛津字典、朗文字典、新华字典、世界上各种文字的各类词典(比如维基百科、医学词典、生物学词典、中国植物志、鱼类、鸟类词典等等,一旦使用,你会爱不释手)。
  • 《丽江老君山常见植物图鉴》
          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琨高级工程师主编的《丽江老君山常见植物图鉴》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共记录了丽江老君山及其周边地区常见高等植物111科340属602种植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实用性、科学性和科普性。          丽江老君山地处横断山脉南段,是云岭在丽江、剑川、兰坪、维西等县境内分布的山脉总称;属于亚热带气候带,光、热、水资源十分丰富,从而造就这一区域丰富的植物多样性,被植物学家称为北半球物种最富集和珍稀濒危物种的避难所之一。丽江老君山的高等植物有145科,785属,3200余种,是许多世界著名花卉植物类群的分布中心,如杜鹃花(Rhododendron)、报春花(Primula)、龙胆(Gentiana)等;濒危孑遗植物十分丰富,有须弥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澜沧黄杉(Pseudotsuga forrestii)等。
      该书编写中,裸子植物按照郑万钧系统排序,被子植物按照APG IV系统排序。该书选用大32开本以便携带,主要作为丽江高山植物园工作使用,亦可作为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阿拉善基金会西南项目中心的资助。
  • 《墨脱植物考察追记》
            近日,周浙昆研究员撰写的《墨脱植物考察追记》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
       西藏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湾腹地,地质活动强烈,又是印度洋的暖湿气团进入大峡湾和青藏高原的东大门,降雨充沛,山地陡峭,塌方、泥石流和地震频频发生,冬季喜马拉雅山被大雪覆盖,墨脱通向外界的山路完全被大雪覆盖达6-8个月之久。在2013年10月31日以前,墨脱是我国唯一一个不通公路的县。这里植物多样性丰富,植被垂直分布明显。由于考察条件艰苦,一直是中国植物区系研究的关键和薄弱地区。为了弥补中国植物学调查的空白和不足,拼上中国植物多样性格局的最后一块拼图,28年前,吴征镒院士领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研究”项目组织了对西藏墨脱的越冬考察,考察队由孙航负责,周浙昆和俞宏渊参加。考察历时9个月,从1992年9月开始,于1993年5月完成。考察的成果主要发表于《雅鲁藏布江大峡湾河谷地区种子植物》一书和20多篇研究论文中。《墨脱植物考察追记》记录了周浙昆研究员在墨脱考察的经历和感受,以及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观形成的过程。全书由20个章节组成,文章生动幽默,情景交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前九三学社中央主席兼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院士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孙航研究员为书做序。韩启德院士充分肯定了作者献身科学的精神,他说:“是对科学的热爱和科学探索精神以及摈弃浮躁、甘于做冷板凳的品格,支撑着作者完成了考察任务,这一点尤其值得今天的青年学者去学习和汲取。”
       
第1页 共9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