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十一卷)

           近日,由华南植物园黄宏文研究员主编的《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十一卷)一书,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植物园是采集、栽培、保存、展示多种多样植物的主要园地,为了让人们对植物园迁地栽培植物有更直观的认识,《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将以系列丛书的形式,以迁地栽培植物的简要文字描述并配以彩色照片的编排陆续出版,内容包括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鉴定特征、图片,书中介绍的植物种类每个科内按属、种拉丁名的字母顺序排序。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大全》(第十一卷)记录了包括茜草科、芸香科、檀香科、无患子科、山榄科、茄科、玄参科、虎耳草科、梧桐科等26科,313属,1179种(含种下分类单元)植物,并附有705张植物迁地栽培状况的照片,以方便读者使用。
        本书可供农林业、园林园艺、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相关学科的科研和教学及政府决策与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

     

  • 《武汉植物图鉴》

          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助理研究员廖廓博士、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戴璨副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副主任王青锋研究员共编著的《武汉植物图鉴》于2015年10月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武汉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素有“江城”之称,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总体气候环境良好,利于植物生长。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构成。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武汉典型的植被类型。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植物资源是生态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具有多样性、遗传性和可再生性等特点,生态利用价值巨大。目前在我国以城市生态系统为单元的植物多样性调查还很少。武汉植物资源丰富,尤其水生植物种类众多。
        作者近年来对武汉地区众多山体和水体生长分布的野生植物以及森林公园景区内的栽培植物作了广泛、深入地调查,拍摄了数万张照片资料,为了能让广大读者更好地认识武汉这座城市的植物,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热情,精选出近千种野生和园林观赏植物并整理成书《武汉植物图鉴》。
        全书详细介绍了武汉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多样性,共收录武汉市内常见的蕨类和种子植物997种,以野生植物为主,包括武汉地区引种时间较长、栽培观赏的植物。每个物种除了详细的描述形态特征、花果期、生长环境及分布地点之外,还配以高清彩色图片呈现出植物鉴别的关键特征,包括花、果实以及枝叶等的细节特写,共精选照片1500余幅。
        该书图文并茂,直观易懂、集学术性、科普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可读性强,是了解和研究武汉植物资源的一本实用手册,为城市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基础资料。本图鉴既可供植物学、园林学和生态学等专业的科研人员及教育工作者参考,也适合广大植物爱好者收藏和使用。


         

  • 《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图志》
          近日,由江西省上饶市林科所所长朱恒、赣南师范大学教授刘仁林等主编完成的《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图志》正式出版发行。
          《江西木本及珍稀植物图志》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收录了江西省1100余种植物,基本查清和论述了江西尤其是赣东北主要树种(包括引种栽培树种)分布资源,并配以树种各部位实物(如花、果、叶)彩色照片,以简明的文字描述及分种检索表,便于读者看图识物、区别异同。该书充分展示了江西木本植物的多样性,最大特点在于全部树种均采用彩色照片代替绘图,由图志编写人员爬山头、涉溪沟、克服重重困难拍摄的各树种高清晰照片,极大增加了图志的实用性和科普性。
  •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编纂基本完成

          近日,《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最后一批文稿送交云南教育出版社,至此,从2007年6开始启动的编纂工作,历时八年终于完成。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征镒院士生前任《中华大典·生物学典》主编,昆明植物所为主体承担单位。《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分《动物分典》和《植物分典》,分别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昆明植物所承担。
          《植物分典》共收录1911年前中华汉文古籍中记载植物1924种,分属于285科,全书稿页有43144码,约800余万字。《植物分典》从1911年前中华汉文古籍中辑录所载植物五方面的信息:1、植物形态和生长特性信息;2、植物名称和物种辨析资料;3、生态环境和地理分布信息;4、民俗、民间特殊用途;5、文人名家记述植物的相关诗词歌赋。可为研究中国古代对植物的认识和利用、历史植物及其历史地理分布和古环境等提供较为详尽的科学依据。
          《植物分典》的基本完成,是昆明植物所与江苏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植物所、云南大学、云南中医学院、河南师范大学、上海自然博物馆、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及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通力合作的成果。无论是年迈体弱的老先生,还是精力充肺的年轻人,都坚持学习、坚持编典,交流经验,相互补益,最终完成了这一繁重而艰巨的编纂工作,达到了预期。
          《植物分典》的完成,基本回答了1911年前先辈们认识多少种植物的问题。《植物分典》考据了所载植物的植物学名,绝大部分考订到种名。可为国内外同行提供认识和研究中国历史植物的渠道,具有“连接古今,贯通中外”的重要作用。
          吴征镒院士生前助手吕春朝研究员说:“吴征镒院士生前嘱托的《植物分典》编纂任务基本完成。诗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南宋·陆游),这一时刻,我们终于可告慰吴老了。”
          据悉,《中华大典》是中国继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明代《永乐大典》和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之后,以国家的名义和力量,组织编写的一部全面的中华古籍大型系列类书,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是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

     

  • 《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

           经过三年调查研究的《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专著编辑工作完成,已正式出版发行。
          《贵阳市野生兰科植物资源调查》为贵州省内已出版的有关兰科植物图书中较为独特的一部专著。该书重点放在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相关调查研究上,同时在该书中也相应介绍贵阳兰花的观赏特点及稀有、珍贵性,以及该市野生兰科资源的类别、数量与分布等内容。
          据了解,该书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评价兰科植物资源收集和保护现状,为贵阳市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恢复,本土特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蛇岛老铁山保护区植物图谱》

          如今人们越来越关心自然环境,喜爱博物学已经成为新的潮流。近来,由旅顺蛇岛老铁山国家级保护区管理局编写、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的《蛇岛老铁山保护区植物图谱》深受大连博物爱好者的好评。
          该书不仅植物种类全,图片也充分展示了植物的特点,令人一目了然。这本书的植物名称准确,参考价值特别高。该书主编、老铁山保护区技术干部王小平介绍,该书是他们在近年来对当地植物进行详查中完成的,不仅图片是在考察中拍摄的,也发现了许多新品种,是该地区最完整的植物第一手资料。

         

  • 《滇西北重要及有用植物》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陈书坤、王雨华、庄会富等人主编的《滇西北重要及有用植物》一书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整合已有资源调查和研究结果,在开展滇西北地区有用植物物种深入编目基础上,着重进行了该地区分布的资源植物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汇总和凝练。共收载了滇西北地区各类有用植物3085种 (含种下等级),涉及药用、食用、纤维、木材、栲胶、重要工业原料、观赏、园林绿化等各种用途。
          该书通过各类名称、名录和索引编制,使读者能迅速检索到所需要的植物名称和各类用途信息,是指导滇西北地区战略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重要的工具书。

     

  • 《峨眉山植物观赏手册》

                              

          近日,由上海辰山植物园主编及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参编的《峨眉山植物观赏手册》一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详细介绍了峨眉山景区野生植物669种,涵盖了景区内主要旅游线路沿路的植物物种,每一种植物均附有多张植物特写彩图,文字部分包含物种在峨眉山景区的分布点,花期果期月份,以及主要的识别特征,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介绍,有助于方便读者认识植物,加深对植物的了解,增添旅游的乐趣,激起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 《博罗县航天育种基地物种鉴赏》

          博罗县航天育种示范基地(以下简称航天育种基地),有着众多的植物种类。随着航天育种基地被纳入为环罗浮山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景点,越来越多游客到基地参观,观赏奇花异草。为了让游客能更好地了解航天育种基地里的植物,推广旅游农业,近日,该基地出版了《博罗县航天育种基地物种鉴赏》(内部资料)。而这本书的主编,是博罗县罗阳一中高级生物老师周天来。
          据了解,《博罗县航天育种基地物种鉴赏》共收集了航天育种基地300多种植物,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为了能更好地分门别类,周天来专门征求了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植物分类专家意见后,最终确定分成7个板块来编写。对于外来的沙漠植物类,这本书只是作了简单介绍,本地的植物介绍比较详细。
          周天来对药用植物情有独钟,对航天育种基地内的药用植物也不例外。如市民常见的鸡冠花,他就在书中写道:鸡冠花的干燥花有止血、止带、止痢的作用。
        书中还有不少市民常见的植物知识介绍,如十字花科蔬菜。市民常吃的小白菜、菜心、椰菜花都是属于十字花科蔬菜。书中介绍,十字花科的蔬菜,有着艳丽的外表,如紫色花菜、紫菜薹、红菜薹、红叶甜菜、金叶甜菜等。航天育种基地内的诸多南瓜品种,也是特别受游客欢迎的植物之一。书中周天来介绍了多种南瓜的品种,如仿古南瓜、僧帽南瓜(外表像僧人的帽子)、子孙满堂南瓜、小淘气葫芦南瓜、巨型南瓜(一个南瓜重量可达700多公斤)、板栗南瓜、钻石南瓜、多翅南瓜、香炉南瓜等。
        航天育种基地内曾经栽种、培育出诸多颇有特色的农作物品种,如黑珍珠苦瓜、碧珍苦瓜、航天水果小黄瓜、黑色的玛丽莎甜椒、青秀绿茄、白龙白茄等,在书中都能看到。周天来希望,这本书能让游客更了解航天育种基地物种。

     

  • 《青藏高原特色植物种子》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团队精心编著的《青藏高原特色植物种子》一书(主编:杜燕、杨湘云)于2015年6月由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共798页,138万字,以青藏高原珍稀、特有及有重要经济和生态价值的66科388种植物种子为对象,对其形态结构、散布方式、贮藏和萌发特性以及经济价值等进行了系统介绍,同时配以近2000幅照片来展示,实现了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这是国内外首次系统介绍青藏高原植物种子的书籍,书中包括了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多年积累的大量一手材料和信息,有助于人们对这片神秘而脆弱区域上种子的深入认识,从而促进这些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本书不仅对从事种子生物学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适用于广大植物科普爱好者。
     

  • 《山野芳踪:川西北高原野生花卉探寻①》
           在“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花卉子平台”项目的支持下,四川省植物工程研究院对川西北野生花卉展开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在对研究数据整理编排的基础上,编著了《山野芳踪:川西北高原野生花卉探寻①》,该书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时间为轴线,空间地理为脉络,用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叙事手法,记录了四川省植物工程院2008年至2014年对川西北高原野生花卉的野外科考过程及开发利用历程。从基本信息、研究进展、引种驯化、前景展望等方面重点介绍了岷江蓝雪花、地榆、岷江百合等十种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的野生花卉。野生花卉的引种驯化和新品种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书仅是对野生花卉研究工作的阶段性总结。
          本书版式活跃,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让读者感到如同亲身参与了科考过程,和作者一道领略了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一起体验了发现珍稀植物那激动万分的心情。它不仅可供专业人员参考,同时对于初到川西北地区自驾车旅游的游客来说,也不失为一本帮助识别沿途野生花卉和确定生态旅游线路的指南。
  • 《郑州黄河湿地野生植物图谱》

          日前,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编的《郑州黄河湿地野生植物图谱》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300余种郑州黄河湿地野生植物,基本涵盖了我国北方常见野外植物种类。
          本书选取了多年来在黄河湿地资源监测中拍摄的1000余幅图片,并配以植物形态辨识要点、野生植物的茎、叶、花、果等外观形状和生长期、生长地的简要文字描述,可作为了解野生植物、深入研究黄河湿地野生植物的一本工具书。
          郑州黄河湿地位于黄河中游和下游的过渡河段,域内兼具山地丘陵河段和游荡性地上悬河,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为野生动植物的繁衍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调查,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维管束植物80科284属598种,分别占河南省植物总科数的35.3%、总属数的23.5%、总种数的14.7%,堪称植物基因宝库。黄河湿地区域生长着特有的黄河虫实、荷花柳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等珍稀物种。


     

  • 《中国——园林之母》中译本
          6月5日,英国著名植物学家E.H.威尔逊1929年所著《中国—园林之母(China—Mother of Gardens)》 一书,经中科院华南植物园资深研究员胡启明翻译,由广东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近数十年来,每当论及我国地大物博、植物资源丰富,人们多引此书为证,但苦无中译本,读过原著的人也极少,因此对其中内容并不完全了解。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E. H. 威尔逊深入我国西部考察,前后4次,历时12年,足迹遍及今湖北神农架林区,长江三峡地区,四川盆地、峨眉山、瓦山、瓦屋山、汶川卧龙、巴郎山、嘉绒藏区、黄龙风景区、松潘、康定、泸定磨西,以及西藏边境。考察成果曾轰动一时,采集的植物标本6.5万余份,发现了许多新种,并成功地将1500余种原产我国西部的园艺植物引种到欧美各地栽培。威尔逊综合其考察经历和收获,得出结论: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最后以游记形式写成此书,成为20世纪对国际园艺学和植物学影响深远的著作。书中不仅详细记述了我国西部丰富的植物资源、各种名贵树木花卉和壮丽的景色,而且对其所经地区的地质、地貌、山脉、河流、矿产、交通、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经济贸易、重要农产品的加工方法也作了记载,内容十分丰富。
          译本忠实于原著、文字简洁,更可贵是译者根据最新资料对原著中涉及的植物学名作了全面的订正;对书中的旧地名、小地名也作了大量考证。
          该书既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又有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趣味性,可供从事植物学、森林学、园林、园艺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参考,也可作为关心我国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以及广大自然爱好者和旅行者的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博物与游记名著。
     
  •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
           《植物傣名及其释义》是中科院版纳植物园许再富研究员等通过长达50年的调查、收集,及其研究所取得成果的总结。书中整理出多达1175种(和品种)植物的1395个傣名,由于每个植物傣名具有一个以上的含义,所以,除了名字中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属名”外,其“种名”有1691个含义(实际可能更多)。在国内外,目前还没有同类的系统论著。读者可以从植物傣名的释义中获得大量的科学文化与应用的信息,它对于傣族的民族学、植物资源学、民族植物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传统森林-植物文化等的科学研究,以及与湄公河-澜沧江次区域的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图鉴(第1卷)》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嵘副研究员主编的《云南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图鉴(第1卷)》由云南出版集团公司和云南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
          据调查,云南省28%的自然湿地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入侵物种种类多,生物量大,有的湿地原生植物群落遭到干扰和破坏,甚至造成一些珍贵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土著物种锐减或消失。为向公众普及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知识,提高对入侵植物带来的危害和威胁认识,编者精选了52种在云南有分布的主要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植株、花、果或生境的彩色图片编辑成册,并对每种外来入侵植物的分类位置、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识别要点、生境及海拔、地理分布、危害、控制措施等基本信息进行介绍。该图鉴图文并茂、携带方便,可供植物学爱好者、湿地从业人员及环境保护工作者参考。

     

  •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树木园植物名录》
          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贾宏炎、卢立华主编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树木园植物名录》一书,2014年12月由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为研究和发展热带、南亚热带珍贵用材树种人工林及岩溶地区的植被恢复,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于1959年营建了以引种热带珍贵用材树种为重点的夏石树木园,1980年营建了以岩溶石山树种为重点的大青山石山树木园,为我国热带、南亚热带地区珍贵树种的发展及石漠化治理储备了众多的优良树种基因资源。至目前为止,所引树种尚未有全面、系统的正式出版物,为了更好的掌握和管理热林中心树木园,中国林科院热林中心自2010年起全面整理了树木园各种档案资料及摸排调查,期间聘请了植物学家钟业聪教授现场实地指导,历经五年,编写出版了本名录。
          该《名录》收录植物共184科754属1696种,含变种和亚种。其中广西重点保护植物22科33属4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1科55属75种,含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种,二级保护植物55种。内容包含植物科属种及拉丁名,同时还附有植物花果期、引种时间、原产地和国内外分布等简要说明.
第5页 共9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