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
该书共分上、下两个卷次,259万字,收载藏药植物3100余种,是迄今国内外最全面与最权威的藏药植物资源考订的专著,其内容精详,物种数量之巨,填补了藏药资源考订空白。
该书是我国著名药用植物专家杨竞生遗作。杨竞生素有“药学怪才”“活药典”之称。杨老先生历时三十余年走遍了我国藏区的每一个角落,访问了各个藏医院名家、名医,查阅了大量的中文、藏文与梵文等原著。其研究成果具有非常高的科研价值、学术价值、出版价值和参考价值,是藏药宝库中的瑰宝。该书的获奖是对杨老先生在天之灵的告慰。
该书副主编许建初研究员与格桑索朗先生以及杨青松博士一起对杨竞生遗作进行了长达近十年的整理,先后解决了藏文输入法、部分植物考订等难题,使得该书最终出版问世并获奖。该书稿成书前,藏药植物标本得到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已故)、李恒先生以及李锡文、苏子云、藏穆等众多专家鉴定,杨崇仁先生与裴盛基先生在药材样品采集和植物甄别等方面都给予了专业指导,确保了该书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孙汉董院士深为杨竞生一生艰苦奋斗、执着藏药事业的精神所感动,评价该专著为深入探索藏药植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部“旷世之作”,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与参考价值。是一部近年来集大成的全、精、详、专的藏药植物工具书。该书的出版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工作专项——西南民族地区重要工业原料植物调查项目与奇正藏药慈善公益基金会的资助。 -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
兰科是全球植物种类最多的科之一,有约800属,27500多种,中国目前记载分布约195属1630种,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兰花作为一类特殊的植物类群,备受人们的青睐,以国兰为核心的兰文化历史比较悠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
关于兰科植物的彩色图鉴市场上可见,但收录种类均不是太全,且学术价值不是太高,为中国兰科植物的研究、保护等带来不便。《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为金效华、李剑武、叶德平主编,上下两册,收录了中国兰科植物157属,1026种,是中国迄今为止收录兰科植物种类最多的彩色书籍。书中采用最新的兰科植物分类研究成果,为中国兰科植物分族、分属、分种定制了检索表,为每种编写了简要的特征、物候、生境、地理分布、濒危等级等描述,配1-5张彩色图和1张分布地图;书中还收录了中国新分布4种,为新分布种提供凭证标本;为新修订的物种提供Flora of China上采用的学名以备查(Flora of China上没有收录的物种提供作者发表时的学名),是一套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为一体的书籍。
《中国野生兰科植物原色图鉴》2016年始编,经过作者多年、多次校对,于2019年10月由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12月23日正式发行。 - 《Plant Conservation》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Sergei Volis教授主编的《Plant Conservation-The Role of Habitat Restoration》一书在剑桥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讨论了现有植物的保护措施不足,并强烈支持将生态恢复作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基石;建议通过整合居群管理和生态恢复,将自然保护地保护、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等不同方面融合成一个统一的概念。此外,该书还建议将对受威胁物种进行克隆繁殖、实验和利用研究作为恢复的关键环节,尤其是那些以受威胁物种为主的生态系统区域。该书广泛列举了植物保护案例,提出了系列实用方法及其理论基础,对致力于保护生物学和保恢复态学工作学生和科研人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该书由著名植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Peter Raven作序,并撰写书评发表在《The Biologist》杂志上。该书出版后,受到世界保护生物学领域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国际植物园协会(IABG)主席、英国雷丁大学名誉教授Vernon Heywood(海伍德)教授,美国亚马逊大学Robert H. Robichaux教授、Donald Falk教授,以及夏威夷马考瓦西洞保护区(Makauwahi Cave Reserve)David A. Burney教授等通过书评的方式给予该书高度评价。
- 《中国药用植物(二十六卷)》(峨眉山卷)
本书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收录我国野生及栽培的药用植物共200种,主要从植物资源利用的角度,介绍了每种植物的中文名、别名、拉丁名、基原、形态特征、生境、分布、采集加工、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等。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有毒植物的性味功能后面标明“有大毒”、“有毒”、“有小毒”等字样,提醒读者慎用。
该书可供药物研究、教育、资源开发利用及科普等领域人员参考使用。 - 《川西高原野生花卉图谱》
本书是共收集川西高原野生花卉植物398种,分属56科184属。通过阅读该书可了解川西高原丰富多样和多姿多彩的野生花卉,同时给热爱野生花卉的专业人士和业余人士野外识别植物提供参考。本书适用于科学普及,以及野外考察、旅游者使用。
该书是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四川省植物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的成果之一。 - 《峨眉山常见药用植物彩色图谱》
本书是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李策宏老师对峨眉山野生植物进行30多年的资源调查\标本采集、图片拍摄、物种的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沉积。经过三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细心筛选,认真分类,用图片配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汇集成书。
该书可为中医药爱好者、野生植物爱好者、旅游者和广大读者对识别峨眉山药用植物有所裨益。 - 《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
《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一书日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以彩色图谱形式全面记录地方珍稀濒危植物的工具书,对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等进行实录,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实用、欣赏于一体,是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研究的一部重要基础材料,不但让读者看到湖北省的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和变化,而且对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科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从2006年开始,三峡大学副教授王玉兵、副教授梁宏伟、教授陈发菊,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王希群和深圳仙湖植物园教授陈潭清等经过调查、采集、拍摄、研究,取得了湖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该书。该书共5.7万余字,从1万多张照片中精选出物种照片576张,涵盖珍稀濒危植物168种,隶属于71科129属,其中部分珍贵照片是在沟壑及悬崖上拍摄的,十分难得。 -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是一部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生物学新型类书,是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出版工程、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国家“十一五”重大工程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中华大典》的一个子典。全书包含《植物分典》和《动物分典》,共8册1625.3万字。其中《植物分典》4册736万字,《动物分典》4册889.3万字。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于2007年6月启动,由昆明植物研究所主持编纂,吴征镒任主编,吕春朝任常务副主编,徐增莱、彭华、黄宏文任副主编。参加编纂单位有:昆明植物研究所、江苏省植物研究所、华南植物园、武汉植物园、云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云南中医学院、中科院植物所等12个研究所、高校的90余位专家参加编纂。该分典于2017年10月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中华大典·生物学典·植物分典》共四册,计736万字,收录古籍植物插图5158幅,彩插257幅。考证29纲102目285科1978种植物类群,包括细菌、藻类、真菌、地衣、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其中种子植物1802种,占91.1%,细菌、藻类、真菌、地衣、苔藓、蕨类等各类群176种,占8.9%。有1923种植物考订到植物种的学名,占97.2%,有55种考订到属名,占2.8%。
《植物分典》引录古籍文献突出植物物种生物学特性。编者在浩如烟海的古籍文献中,深入考据古籍中的植物生物学特征、生长习性和生态环境。所收录的植物物种,利用现代植物学分类系统制定编典框架,使用规范的拉丁文植物学名,故而能起到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桥梁作用。编典普查了1911年以前3000余卷册古籍文献,并按纬目进行合理疏分,查明植物古代地理分布,涵盖中华大地。为方便读者使用,还编制植物学名和中名索引。并籍普查古籍工作编著《中国生物学古籍题录》(2013),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来自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和部分地方研究所、高等院校等25个单位149位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参加编研的《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长期以来,《中国植物志》等志书、图鉴和词典为中国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科学基础。这些志书和词典的系统排列大多参考了分子系统学兴起之前的分类系统,石松类和蕨类植物按秦仁昌(1978)系统,裸子植物按郑万钧等(1975)系统,被子植物为恩格勒系统(Engler,1936)或哈钦松系统(Hutchinson,1924-1936)。 “Flora of China”后期出版的科属范畴和排列参考了分子系统学的部分研究结果。总体而言,近20余年来分子系统学、分子地理学和DNA条形码的研究成果并未能较全面地反映到中国维管植物志书的分类系统中。
2012年根据中国科学院总体规划的要求,在中科院“依托大科学装置开放研究”项目、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和昆明植物研究所“135”计划等的支持下,昆明植物研究所推动了新一代植物志iFlora研究计划的实施,并集成传统形态学、地理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研究成果,开展了《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和《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志》编研工作。《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于2018年1月先期出版。
《中国维管植物科属词典》以被子植物APG系统为主要框架,结合 “Flora of China” 和分子系统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石松类和蕨类以Christenhusz等(2011)的线性系统和最近的PPG I系统为依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分子系统学和分子地理学研究的进展。该书记录中国维管植物314科3246属,其中石松类和蕨类植物39科162属,裸子植物10科44属,被子植物265科3040属。对于重新界定和新建立的科属,以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科属的分布区类型则根据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划定。列出了中国维管植物科属名录、汉拉科属名称对照表,以及与“Flora of China”在科属水平上的变动情况。对栽培属的收录进行了校正,仅部分归化、逸为野生的或广泛栽培的属被收录,列出其他不常见的栽培属或未归化属。
在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植物分类学作为研究植物多样性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呈现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之上。该书的出版以期为生物进化、物种起源等科学问题的研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及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做出贡献。 - 《玉龙雪山寒温性森林——云冷杉林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格局》
我国的寒温性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高海拔山地,构成垂直分布的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带,分布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逐渐上升,是我国重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具有寒温性针叶林丰富的种类和独特的类群,目前还保存着很好的高海拔原始植被,而且玉龙雪山所处的滇西北地区是我国三大特有物种分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在该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的云冷杉林为长期监测样地,监测和研究云冷杉林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和维持机制,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基于上述原因,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玉龙雪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采用CTFS (Centre for Tropical Forest Science)样地建设标准,于2012~2014年建成了25hm2的长期监测样地,以期对玉龙雪山云冷杉林生物多样性进行长期监测与研究。玉龙雪山样地的建成将填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网络的在这一区域的空白。
近日,《玉龙雪山寒温性森林——云冷杉林的物种组成与分布格局》正式出版。该书以云南省玉龙雪山25公顷森林动态监测样地(YLXS Forest Dynamic Plot)胸径大于1cm的60种木本植物(不含竹子)为对象,对每个树种的主要分类特征进行简要描述,以彩色照片展示树干、小枝、叶片、花、果实等;辅以树种在25公顷样地内的空间分布图以及个体数量和径级结构。同时,对玉龙雪山样地的地形、土壤、植被等进行简明介绍。裸子植物采用郑万钧(1975)分类系统,被子植物采用APGⅣ分类系统。该书可作为寒温性针叶林云冷杉林研究的参考资料;同时,亦可作为植物爱好者认识滇西北地区森林植物,了解寒温性针叶林的野外手册。 - 《亚热带主要树种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技术指南》
近日,我国亚热带区域的豫鄂苏皖浙等地持续强降雪,气温下降。为了防范和降低恶劣天气对林业生产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减少林农损失和林业受损程度,亚林所组织专家紧急编制了《亚热带主要树种应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技术指南》,就亚热带地区主要经济林、竹林、珍贵用材树种预防、抗灾、灾后恢复等提出技术建议。
- 《民族植物学常用研究方法》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雨华、王趁等人主编的《民族植物学常用研究方法》一书由浙江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从文献查找和管理、野外调查常用方法及数据定量分析三个方面编写了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常用的29个方法。全书分为三章,第一章介绍了文献应用的三个常用方法,讲述了如何查文献,如何管理文献,怎样阅读文献。第二章围绕民族植物学调查、数据采集这一核心,从野外调查准备工作一直到最终信息数据的整理分析总结,共编写了16个常用方法或工作原则,包括了研究点和信息报告人的选择,关键人物访谈和各类参与式的工作方法,以及标本制作、样品实物采集和民族植物学编目等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第三章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报告撰写和论文发表,编写了10个常用定量分析方法,包括大家最熟悉的一致性水平(FL)、信息一致性指数 (FIC)、使用价值指数(UV)和文化重要性指数(CI)等。
该书简明易懂,是民族植物学研究历史上,第一次系统整理和提出常用研究方法的工具书,将改变民族植物学被认为是非实验性的软科学的观点,对推动该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书主要针对从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青年学者及民族植物学爱好者入门使用,也可供民族医药、中草药调查或资源植物调查的研究人员使用,同时也适用于熟悉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发展。 - 《中国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名录》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华南农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出版了《中国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一书。该专著是昆明植物研究所喀斯特植物物种演化研究组多年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研究的阶段归纳,同时也得到了华南农业大学秦新生博士的鼎力协助。
该书首先简明介绍了中国喀斯特地区自然环境、植物区系特点和资源状况。本名录共收载我国喀斯特地区种子植物134科696属2622种(包括种下等级),包括了我国该地区最具喀斯特地貌特色的种子植物类群。本目录包括科、属、种的中文名和学名,以及产地、群落地位、用途、保护等级等信息,可供生物、林业以及环境学科的工作者和爱好者等参考。
该书的编写得益于我国老一辈植物学家的教诲和指导。已故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在10年前曾指出喀斯特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和利用的根本是认识其中生物多样性的组成、形成机制及其演化规律,它是指导喀斯特环境持续发展和石漠化治理的重要科学依据。广西植物研究所已故钟济新先生编写的《广西石灰岩山植物图谱》对该书的编写也很有启发,为该书喀斯特地区的生境特点和分类的归纳起到了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华南农业大学热带植物学家李秉滔先生在给该书写的序中写到“这些丰富的植物资源对于我国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平衡、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利用价值”。因此,该书重点强调喀斯特地区植物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并突出有重要造林、经济和保护价值的喀斯特地貌乡土物种,为我国及周边东南亚“一带一路”国家的喀斯特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的科学指导。 - 《峨眉山常见药用植物彩色图谱》
近日,峨眉山生物资源实验站李策宏主编的《峨眉山常见药用植物彩色图谱》一书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由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系作者对峨眉山野生植物30多年的资源调查、标本采集、图片拍摄、迁地保育和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结果展现。经过近四年的精心准备、细心筛选、认真分类,作者采用图片配以通俗易懂文字的形式,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峨眉山的常见药用植物。
本书共收载了峨眉山分布的药用植物123科216属216种,包括蕨类植物28科35属35种、裸子植物6科6属6种、种子植物89科175属175种;并配有原景彩图630多幅。该书图文并茂,既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图书,亦可作为旅游者、植物爱好者和中药材工作者辨识峨眉山药用植物的工具书。 - 《蓝莓高产栽培整形与修剪图解》
江苏中科院植物研究院的蓝莓项目团队总结多年来引种蓝莓栽培和推广实践经验及参考国内外蓝莓整形修剪技术,编写了《蓝莓高产栽培整形与修剪图解》一书,该书是蓝莓栽培生产应用的基础性图书,概括介绍了国内外蓝莓整形修剪的关键技术。全书共4章,内容包括蓝莓的生物学特性、蓝莓整形修剪的目的与原则、蓝莓修剪手法及器械、蓝莓修剪技术。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图文并茂且循序渐进,可供广大蓝莓种植者、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 《种子方舟》
2017年4月23日,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在京颁奖。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杜燕、杨湘云等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种子方舟》与介绍我国大科学装置的其它四本图书一起作为一个系列,从全国31个省(区、市)484家出版社报送的876种参评图书中脱颖而出,荣获了“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种子方舟》一书是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开建以来系统介绍种质库的第一本专业论著。它用专业的眼光、生动的语言、精美的图片,深入介绍了世界和我国植物目前面临的多样性危机,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重影响,进而阐述了种质库工作人员是如何克服艰难险阻,与时间赛跑,通过种子保存的形式来保护我国众多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及该行动对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它是一本科学性、可读性较高的科普作品,同时也是一本较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具书,对于如何建库、采集和保藏种子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我国其它种质库的建设和运行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