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四川野生兰花资源及其保护

    杨丽琼等.现代园艺,2019,3:55-57.
    摘要:结合野生兰花资源的实地走访、拜访专家和文献查阅等多种方法,对四川野生兰花资源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四川地区野生兰花资源分布情况,并对四川地区野生兰花资源的保护提出了相应措施。

  • 四川外来入侵植物三裂叶豚草的危害及防控对策

    赵浩宇等.农业与农机,2018,35-36.
    摘要:三裂叶豚草繁殖扩散能力强,生态适应性广,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三裂叶豚草于2007年在四川省首次被发现,目前集中分布于自贡市,并向周边的宜宾市、内江市、泸州市地区持续扩散,严重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和农林业生产安全。本文针对三裂叶豚草在四川的发生危害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警监测和防控对策建议。

     

  • 四川盆周山地重楼属植物药用资源的筛选及评价
    刘琴等.中草药,2019,2:526-534.
    摘要:目的挖掘具有药用价值的优异重楼属植物资源,缓解药用重楼资源压力,为促进重楼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材料基础。方法在四川盆周山地采集21份重楼资源,根据表型筛选出大块茎资源GQ与MH,多芽资源GK。初步形态鉴定后,利用DNA条形码ITS、psbA-trnH序列,采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ML系统聚类树,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采用HPLC法检测其主要活性成分皂苷的含量,以预测其潜在药用价值。结果形态学结合分子鉴定结果表明,GQ、GK和MH分别依次为华重楼、滇重楼和长柱重楼。GQ、GK、MH和对照滇重楼(CK)的重楼皂苷Ⅰ、Ⅱ、Ⅵ、Ⅶ的含量及其比例表现各异,其中总含量表现为GQ>MH>CK>GK,重楼皂苷Ⅰ在GQ和MH中占比较高,分别较CK高出67.61%和73.25%,而重楼皂苷Ⅶ在GK中占比最高,表现为56.38%。结论 GQ、GK和MH分别为产于四川盆周山地特定居群的华重楼、滇重楼和长柱重楼,引种至成都平原后性状表现优良,为后续的重楼的育种研究提供了材料基础;同时3个资源均具药用潜力,其中长柱重楼MH居群资源的重楼皂苷Ⅰ及重楼皂苷总含量较高,为滇重楼、华重楼替代药材的筛选提供了新选择。
  • 四川盆地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植被分布特征

    刘莲等.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9,8:1020-1026.
    摘要:植被是沟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沟渠生态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作用。为促进长江上游沟渠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以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不同类型自然沟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了不同类型沟渠内植物种类、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地上部生物量,探讨了周边土地利用方式对沟渠植被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区自然沟渠植被状况不容乐观。尽管自然沟渠内植物种类众多,调查样方内植物共有16科20种,但优势种较少,且仅以危害性大的过江草(Phyla nodiflora)和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主,出现的频度分别为46.09%和38.26%。(2)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居民区沟渠植物种类较为单一,优势种明显,群落结构较为简单。旱地沟渠植物种类较为丰富,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水田沟渠和荒地沟渠植物分布较为均匀。(3)不同类型沟渠中植被的盖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植被盖度平均值大小顺序为水田沟渠>居民区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植物地上部平均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为居民区沟渠>水田沟渠>旱地沟渠>荒地沟渠。

  • 警惕假臭草在四川攀西地区蔓延
    赵浩宇等.农业与农机,2019,5:40-42.
    摘要:<正>假臭草为菊科,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中部的巴西、玻利维亚、阿根廷等国家,后逐渐扩散到东半球热带地区,并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深圳,目前已在广东、福建、海南、澳门、台湾等地广泛分布[1,2]。1假臭草在四川的发生现状2011年,四川在攀枝花市盐边县桐子林镇二滩大道路边荒地首次发现假臭草,该地海拔1 310 m,假臭草呈点状零星分布。
  • 四川省天然草地分类系统的归并初探
    刘伟等.草学,2019,4:57-64.
    摘要:近年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全国草地分类系统而编制的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在各省区草地资源清查中广泛应用。然而20世纪80年代四川草地普查中应用的草地分类系统与当时全国草地分类系统不完全一致,不利于四川草地资源清查与信息交流。本文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对原四川省原天然草地分类系统进行了归并,形成了与原全国草地分类系统及农业部《草地分类》行业标准相统一协调的四川省天然草地分类系统,具较强的实用性,促进了四川草地清查工作。
  • 四川凤仙花属(凤仙花科)四新记录种
    陈永霞等.广西植物,2019,11:1475-1481.
    摘要:该文报道了四川凤仙花属四新记录种,即睫毛萼凤仙花(Impatiens blepharosepala Pritz. ex Diels)、红纹凤仙花(Impatiens rubro-striata Hook. f.)、滇西北凤仙花(Impatiens lecomtei Hook. f.)及松林凤仙花(Impatiens pinetorum Hook. f. ex W. W. Smith),并进行了鉴定和讨论,同时提供了相关照片。凭证标本保存于西昌学院标本室(XIAS)中。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五大凤仙花属植物分布中心地区之一,此次在四川发现的四新记录种均为我国特有种,该发现对于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的起源和扩散路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四川地区桔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熊丙全,廖相建等. 四川农业科技,2017,3:9-11.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在四川地区进行桔梗优质高产栽培的技术措施,包括植物特性、生态习性、育苗栽植、田间管理、采收加工等关键技术。
  • 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多样性及区系研究
    王恋,王娟等.浙江林业科技,2017,1:6-12.
    摘要:根据四川省2011-2012年第二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现有湿地种子植物948种,隶属80科334属(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79科332属946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珍稀濒危植物5种。湿地种子植物中大科、大属的优势现象明显,区系较为古老,特有属较少。从分布区类型看,科级水平上有8个类型、6个亚型,其中世界分布种数最多,泛热带成分次之,表现出较强的热带性质;属级水平上有14个类型、8个亚型,以温带区系成分为主,北温带分布及其亚型地位突出,表现出典型的温带性质;温带成分略多于热带成分,中国-喜马拉雅成分占较大比重,说明四川省湿地种子植物的分布受青藏高原隆升所形成的亚热带山地气候影响较大,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区系特点;同时中国-日本成分比重也较大,表明与日本植物区系关系密切。科的分化强度为4.2,属的分化强度为2.8,种的分化强度为0.07,在科、属水平上均表现出较强的区系分化特征。相似性分析表明该区湿地种子植物区系与云南、西藏、湖北具有共同的区系起源和物种分化形成背景。
  • 川西林盘冬季微气候变化研究
    濮德华,刘美伶等.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6:107-111.
    摘要:林盘是川西平原上最重要的传统型农村聚落单元,同时也是兼具重要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乡村景观。林盘改善着居住的微气候环境,满足了当地居民的气候需求,然而,其生态价值却一直为研究者所忽视。因此,本文对成都市郫县三道堰镇12个郁闭度相似的林盘样地开展了冬季微气候(光照、风速、温度和空气相对湿度)的研究。12个林盘按照骨干乔木的分布方式被划分为环绕、居中、单边和零散4种类型。同时在林盘的外部、边缘及中部选择测量点进行测量,对比分析得出了林盘冬季微气候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并比较了不同面积与植物分布类型对林盘冬季微气候的影响。结果表明:林盘内外温差会随着林盘面积的增大而变小,相关性分析表明三组温差(△T1=T外-T边,△T2=T边-T中,△T3=T外-T中)都与林盘面积呈强负相关关系;零散分布型林盘保温效果最明显;光照强度基本呈现出I外>I边>I中的趋势;光照强度与林盘面积的变化无相关性,而是受到乔木冠层郁闭度和群落垂直结构的影响;风速基本上呈现出W外>W边>W中的现状,零散型防风效果最好、单侧型最差;空气相对湿度基本上呈现出H边≥H中>H外的状况,并与林盘面积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植物零散分布型内外相对湿度差最大,增湿效果最明显。本研究期望能为林盘保护提供基础的数据,并为营造生态可持续的四川地域性景观提供灵感。
  • 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树草种研究
    衡理.四川林业科技,2016,6:48-53.
    摘要:文章基于对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区造林树种选择原则和方法的分析,共梳理出45科97属128种可用于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的乔灌草种。研究发现,豆科植物是四川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中应用最广、适用性强的物种。目前相关研究集中在四川省境内的干热、干暖河谷区,而对干温、德荣乡城半干旱区的研究尚需进一步加强。
  • 四川龙门山地区早中泥盆世孢子化石研究
    黄敏,朱怀诚.地质论评,2016,6:533-1548.
    摘要:本文系统研究了四川龙门山地区下泥盆统桂溪组、木耳厂组、观音庙组、关山坡组以及中泥盆统金宝石组的孢子化石,共鉴定孢子41属81种,建立了三个孢子组合带,由下至上分别是:Retusotriletes rotundus—Calamospora panucea(RP)孢子组合、Synorisporites downtoensis—Verrucosisporites scurrus(DS)孢子组合、Densosporites inaequus—Grandispora inculta(Ⅱ)孢子组合。通过与研究较为详细的西欧、北美地区的经典资料,包括老红砂岩大陆、北欧、加拿大等地区,以及国内相关资料的对比,结合特征种的地层分布、重要属种的含量、孢子大小等组合特征,确定RP组合时代为Lochkovian,DS组合时代为Pragian至早Emsian,Ⅱ组合时代为Eifelian中晚期—Givetian早期。这也是首次在金宝石组中发现孢子化石并对其进行研究。另外,通过对孢子直径的统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古植物的演化历程。
  • 四川省三种主要灌丛植物叶片及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贺合亮,阳小成.2017,1:28-34.
    摘要: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生态系统过程及其功能的重要内容。以四川地区三种典型灌木(草原杜鹃、马桑和绣线菊)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三种灌丛植物叶片和土壤(分别为0~10 cm和10~20 cm)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土壤0~10 cm土层C、N含量在不同灌丛中的分布趋势一致,均表现为草原杜鹃群落>绣线菊群落>马桑群落;土壤P含量在草原杜鹃群落和绣线菊群落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是两者却显著高于马桑灌丛;在0~10 cm土层中C∶N、C∶P、N∶P的比值在灌丛群落中的大小顺序分别是马桑(19.08)>草原杜鹃(12.68)>绣线菊(11.23)、草原杜鹃(63.73)>马桑(36.89)>绣线菊(31.06)、草原杜鹃(5.02)>绣线菊(2.77)>马桑(1.93),C、N、C∶N和N∶P在两层土中的分布情况一致。三种灌丛植物叶片C、N含量均表现为草原杜鹃>绣线菊>马桑;叶片P含量在草原杜鹃和绣线菊叶片中的含量相近,但显著高于马桑。在三种灌木植物叶片中C∶N、C∶P、N∶P的比值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草原杜鹃(25.17)>马桑(23.27)>绣线菊(21.21)、马桑(389.54)>草原杜鹃(306.09)>绣线菊(285.09)、马桑(14.74)>绣线菊(13.44)>草原杜鹃(12.16)。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四川省灌丛植被保护、恢复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应用ITS2序列鉴定四川车前、平车前、大车前
    任瑶瑶,江南屏等.江苏中医药,2017,5:57-60.
    摘要:目的:评价DNA条形码技术对车前属植物的鉴定作用,并将之应用于四川车前属植物样本分析。方法:于四川不同地方和不同海拔高度采集车前属13个植物样本,提取DNA,进行ITS2序列PCR扩增、测序,从Genbank上下载10条同属ITS2序列;运用MEGA 5.0对所有序列种间种内遗传距离进行计算分析,构建Neighbor Joining(NJ)系统进化树,并比较样本ITS2序列的二级结构差异。结果:车前、平车前、大车前的遗传距离较近,但是三者种间最小距离均远大于种内最大距离,NJ树显示三者聚为一大支,种内之间各单据一支;三者二级结构差异明显。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海拔样本时发现,不同采集地的样本无明显差异。结论:以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车前属植物进行准确、快速的识别和鉴定,准确地弄清物种之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为该属药用植物的分布研究提供指导,对其质量控制、安全用药及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四川会理县端午药市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周杨晶,张显会等.中医药导报,2017,8:50-54.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与访谈、室内整理与分析,对四川省会理县端午节的传统药市进行民族植物学调查。结果显示会理县的端午药市出售药物种类繁多,经过调查,共记录了100多种植物药,鉴定整理了82种,隶属于43科79属。文中对82种药用植物资源进行了编目,包括名称、药用部位、用途和用法。
  • 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张静,余林蔓等.安徽农业科学,2017,2:184-187.
    摘要:对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及文献查阅,对种类、数量和应用形式进行了统计分析。最后对四川大学校园珍稀濒危植物的应用特点进行了讨论,并提出较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第2页 共18页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