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菊三七 |
拉丁学名 |
Gynura japonica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属中文名 |
菊三七属 |
俗名别名 |
三七草 |
药材名 |
土三七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60-150厘米,或更高。根粗大成块状,直径3-4厘米,有多数纤维状根茎直立,中空,基部木质,直径达15毫米,有明显的沟棱。基部叶在花期常枯萎。基部和下部叶较小,椭圆形,不分裂至大头羽状,顶裂片大,中部叶大,具长或短柄,叶柄基部有圆形,具齿或羽状裂的叶耳,多少抱茎;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10-30厘米,宽8-15厘米,羽状深裂,顶裂片大,倒卵形,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侧生裂片(2)3-6对,椭圆形,长圆形至长圆状线形,顶端尖或渐尖,边缘有大小不等的粗齿或锐锯齿、缺刻,稀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绿色或变紫色,两面被贴生短毛或近无毛。上部叶较小,羽状分裂,渐变成苞片;总苞狭钟状或钟状,长10-15毫米,宽8-15毫米,基部有9-11线形小苞片;总苞片1层,13个,线状披针形。小花50-100个,花冠黄色或橙黄色,长13-15毫米,管部细,长10-12毫米上部扩大,裂片卵形,顶端尖。瘦果圆柱形,棕褐色,长4-5毫米,具10肋,肋间被微毛。冠毛丰富,白色,绢毛状,易脱落。花果期8-10月。 |
生境 |
常生于海拔1200-3000米的山谷、山坡草地、林下或林缘。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西等地。 |
功能 |
根:散瘀止血,解毒消肿。全株外用于痈疖疮疡,无名肿毒,皮炎,外伤出血。 |
主治 |
根:用于吐血,衄血,咳血,便血,跌打损伤,风湿痛。
全株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软组织扭伤,无名肿毒草,便秘。 |
药用部位 |
根、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