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小果叶下珠 |
拉丁学名 |
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oir. |
科中文名 |
大戟科 |
科拉丁名 |
Euphorbiaceae |
属中文名 |
叶下珠属 |
俗名别名 |
龙眼睛、通城虎、山丘豆、飞檫木、白仔、烂头钵、多花油柑 |
药材名 |
小果叶下珠 |
形态特征 |
灌木,高达4米;枝条淡褐色;幼枝、叶和花梗均被淡黄色短柔毛或微毛。叶片膜质至纸质,椭圆形、卵形至圆形,长1-5厘米,宽0.7-3厘米;叶脉通常两面明显,侧脉每边5-7条;叶柄长2-5毫米;托叶钻状三角形,长达1.7毫米,干后变硬刺状。通常2-10朵雄花和1朵雌花簇生于叶腋,稀组成聚伞花序;雄花:直径约2毫米;花梗纤细,长5-10毫米;萼片5-6,2轮,卵形或倒卵形,全缘,不等大;雄蕊5,直立,其中3枚较长,花丝合生,2枚较短而花丝离生,花药三角形;花粉粒球形;雌花:花梗长4-8毫米,纤细;萼片5-6,长圆形或倒卵形;子房圆球形,4-12室,花柱分离,顶端2裂,裂片线形卷曲平贴于子房顶端。蒴果呈浆果状,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6毫米,红色,干后灰黑色,不分裂,4-12室,每室有2颗种子;种子三棱形,长1.6-2毫米,褐色。花期3-6月,果期6-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200-800米山地林下或灌木丛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广布于热带西非至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 |
功能 |
祛风除湿、清热消肿、健脾止泻。 |
主治 |
风寒湿痹,肢体疼痛,腰膝酸软疼痛,肢体麻木不仁,手足拘挛等症。 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闪挫扭伤,湿热黄疸,肠结核,肾炎等。用于脾虚以致泄泻,赤白痢疾,里急后重,舌淡、脉细,小儿疳积等。
|
药用部位 |
全株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