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瓣蕊唐松草 |
拉丁学名 |
Thalictrum petaloideum L. |
科中文名 |
毛茛科 |
科拉丁名 |
Ranunculaceae |
属中文名 |
唐松草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黄连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无毛。茎高20-50厘米,分枝。叶为三至四回三出复叶;小叶倒卵形、近圆形或菱形,长3-12毫米,宽2-25毫米,3浅裂至3深裂,裂片卵形或倒卵形,全缘,脉平或微隆起。复单歧聚伞花序伞房状;花梗长0.5-2.8厘米;花直径1-2厘米;萼片4,白色,卵形,长3-5毫米,早落;无花瓣;雄蕊多数,长5-12毫米,花丝倒披针形;心皮4-13,花柱短,柱头狭椭圆形。瘦果卵球形,长4-6毫米,纵肋明显,宿存花柱直,长约1毫米。 |
生境 |
生于山坡草地。 |
地理分布 |
分布在四川西北、青海东部、甘肃、陕西、河南西北部、安徽、山西、河北、内蒙古和东北;朝鲜、蒙古、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也有。 |
功能 |
同黄连 |
主治 |
同黄连 |
药用部位 |
根含小檗碱,可作“黄连”代用品。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