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甘遂 |
拉丁学名 |
euphorbia kansui T.N.Liou et T.P.Wang |
科中文名 |
大戟科 |
科拉丁名 |
Euphorbiaceae. |
属中文名 |
大戟属 |
俗名别名 |
猫儿眼(西北)、化骨丹、甘泽、肿手花、萱根子 |
药材名 |
甘遂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全体含白色乳汁。根细长而微弯曲,部分呈串珠状,亦有呈长椭圆形的,外皮棕褐色,其上生有少数细长侧根及须根。茎直立,下部稍木质化,淡红紫色,上部淡绿色,无毛。单叶互生,几无柄;茎下部的叶条状披针形,中部的叶窄披针形,长3.5~9厘米,宽0.4~1厘米,先端钝,基部楔形,全缘,光滑无毛。夏、秋季开共绿色花,花单性,雌雄同株,顶生总花序有5~9伞梗,每伞梗再2叉状分枝,在各分枝处均有一对长卵状至三角状宽心形全缘的叶状苞片,杯状花序总苞钟状,4裂,腺体4枚,生于裂片之间的外缘,呈新月形,黄色。蒴果近圆形。 |
生境 |
生于山沟底、山坡、路旁和草丛中。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河南、四川等省。 |
功能 |
逐水攻痰、通便消肿。 |
主治 |
全身水肿、胸腔积液、腹水、大小便不利、癫痫痰盛。
|
药用部位 |
根部,其地上部分亦供药用。 |
繁殖方式 |
用根状茎繁殖,春季将串珠状根挖出,从根的细处一节一节切开,穴栽,行距1尺,株距7~8寸,每穴放2~3节,但栽时务必使根的上端向上。覆土2~3寸。约5月上旬出苗。 |
栽培要点 |
喜较凉爽环境,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宜选排水良好的地区栽培。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