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皂角 |
拉丁学名 |
Gileditsia sinensis Lam. |
科中文名 |
豆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 |
属中文名 |
皂角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皂角刺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15米,刺粗壮,圆锥形,常分枝。羽状复叶簇生,小叶6~14,长卵形、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9厘米,宽1~3厘米,边缘有细齿。总状花序腋生,花杂性,花萼4,花瓣4,黄白色,雄蕊6~8枚,子房沿缝线有毛。荚果扁平长条形刀鞘状,熟时紫棕色,有时外被白色蜡粉。花期3~5月,果期9~10月。 |
生境 |
生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边、沟旁、村舍旁的向阳处,多栽培。 |
地理分布 |
分布我国南北各地 |
功能 |
消肿托毒、排脓、杀虫 |
主治 |
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痈疽肿毒,脓未成者常与穿山甲同用。痈肿妆起常加配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之类的中药,如金银花、甘草、乳香、没药等;若体虚脓成难溃者,配黄芪、当归托毒排脓,促其溃破。或单用与老母鸡煮食。另治产妇乳汗停滞,配柴胡、白芷、漏芦、王不留行以通乳消肿。加米醋熬浓汁可外涂治顽癣。 |
药用部位 |
棘刺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