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亮叶围涎树 |
拉丁学名 |
Pithecellobium lucidum Benth. |
科中文名 |
豆科(含羞草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Mimosaceae) |
属中文名 |
围涎树属(猴耳环属) |
俗名别名 |
亮叶猴耳环(广州植物志)、雷公凿树(海南岛)、乌鸡骨(台湾)、环钩树(四川) |
药材名 |
|
形态特征 |
常绿乔木,高达17米;树皮灰褐至红褐色,不裂至小片状剥落。小枝密被锈褐色柔毛。羽片1-2对,叶柄及每对羽片下各具1腺体;下部羽片具小叶4-6,上部具小叶7-10,小叶互生稀对生,斜卵形或长圆形,两面无毛或叶脉微被毛。头状花序球形,有花10-20朵,总花梗长不超过1.5厘米,排成腋生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花萼长不及2毫米,与花冠同被褐色短茸毛;花冠白色;子房无毛。果旋卷成圆环,径2-3厘米。种子3-9,着生于细长种柄上,长约1.5厘米,径约1厘米,黑色或暗紫黑色,被白粉。花期4-6月;果期7-12月。 |
生境 |
生于密林内、灌丛中、溪边;垂直分布海拔180-2100米,由东向西渐高。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中部彭水、屏山、乐山、峨眉,重庆、北川,云南东南部和西双版纳,贵州榕江,广西,浙江温州、平阳,福建福州、华安、南靖、厦门,台湾,江西寻乌,湖南南部、广东和海南岛等地。 |
功能 |
消肿祛湿 |
主治 |
|
药用部位 |
枝叶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