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阔荚合欢 |
拉丁学名 |
Albizia lebbeck (L.) Benth. |
科中文名 |
豆科(含羞草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Mimosaceae) |
属中文名 |
合欢属 |
俗名别名 |
大叶合欢、缅甸合欢、印度合欢(中国树木分类学)、尸利洒树(金光明经)、夜合树、火七树(福建) |
药材名 |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20米;树皮灰黄至淡棕色,粗糙,老树皮小块状剥落。幼枝稍被毛,后脱落。羽片2-4对;小叶4-8(12)对,长圆表或长椭圆形,长2-4.7厘米,先端圆或凹入,基部圆,无毛或下面疏被毛;叶柄近基部及叶轴顶部各具1腺体,每个羽片轴上部队小叶下具2-5腺体。头状花序3-4排成伞房状,总花梗长4-11厘米;花绿黄色,花冠较萼长2倍,花梗长约4毫米。果带状,长15-32厘米,宽2-5.5厘米。花期5-7月;果期8-10月。 |
生境 |
|
地理分布 |
原产热带非洲及亚洲,现广布于热带地区。四川渡口海拔1150米,台湾海拔500-800米,福建福州以南,广东广州以南和海南岛海口、万宁,广西河池、柳州以南等地均有分布及栽培。 |
功能 |
消肿止痛 |
主治 |
|
药用部位 |
树皮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