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痢止草 |
拉丁学名 |
Ajuga forrestii Diels |
科中文名 |
唇形科 |
科拉丁名 |
Labiatae |
属中文名 |
筋骨草属 |
俗名别名 |
痢止蒿、痢疾草、止痢蒿、白龙须、无名草、散血草 |
药材名 |
痢止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茎四棱形,高6-25厘米,密被灰白色柔毛。叶对生,叶柄长8毫米至无柄,具槽及窄翅;叶片披针形至卵形或披针状矩圆形,长4-8(12)厘米,两面被柔毛。轮伞花序于枝顶密集排列成长约6厘米的假穗状花序;苞片叶状,向上变小,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下面暗紫色;花萼漏斗状,长5- 6.5毫米,齿5,卵表,近相等;花冠二唇形,紫蓝色,长约为花萼的1倍或近内藏,内面近基部具毛环,上唇小,顶端微凹,下唇伸延,3裂。雄蕊4,二强。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 |
生境 |
生于路旁、溪边或草丛中。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西藏等省区。 |
功能 |
清热消炎,利尿通淋,散瘀镇痛。 |
主治 |
痢疾,肾炎,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跌打损伤,脉管炎。 |
药用部位 |
全草或根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