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臭黄荆 |
拉丁学名 |
Premna ligustroides Hemsl. |
科中文名 |
马鞭草科 |
科拉丁名 |
Verbenaceae. |
属中文名 |
腐婢属 |
俗名别名 |
短柄腐婢、斑鸠站、斑鹊子 |
药材名 |
臭黄荆 |
形态特征 |
落叶灌木,高约4米。根黄色,鲜时有闷臭气。小枝圆柱形,先端常尖细,灰褐色,嫩时多柔毛,富含粘液。叶对生;叶柄长约1.5毫米,有短柔毛;叶片卵圆形至卵圆披针形,长2-6厘米,宽7-30毫米,先端短尖或长渐尖,全缘或浅波状,有时顶端1-2裂,基部宽楔形或圆形,揉之有臭气。夏季开花,密花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浅黄色,花梗密被短毛;花萼杯状,长约2毫米,略为二唇形,5浅裂;花冠短筒状,外被极短毛和黄色腺点,二唇形,上唇2浅裂,下唇3裂较长;雄蕊2对,与花冠近等长。果分离为4小坚果,直径约4毫米,灰白色,包于宿萼中。 |
生境 |
生于坡地、路边、石缝中。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贵州等省。 |
功能 |
根:清热利湿,解毒。
叶:解毒消肿。 |
主治 |
根:痢疾,疟疾,风热头痛,肾炎水肿,痔疮,脱肛。
叶:外用治疮疡肿毒。 |
药用部位 |
根、叶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