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响铃豆 |
拉丁学名 |
Crotalaria albida Heyne |
科中文名 |
豆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 |
属中文名 |
野百合属 |
俗名别名 |
黄花地丁、小响铃、马口铃 |
药材名 |
响铃豆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簇生草本或半灌木状,高30-150厘米,全株有白色丝毛。主根圆柱形,扭曲,多凸凹纵纹,略分枝。单叶互生,有短柄;叶片倒卵状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1.5-4厘米,宽0.3-1.7厘米,先端钝圆,有小凸尖,基部楔形,上面光滑,下面生疏柔毛。春、夏开黄色花,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小苞片线形,小,生花萼基部;萼深裂,上面2齿,下面3齿,均有短毛;花冠蝶形,较萼稍长;雄蕊10,合生。荚果圆柱形,膨胀,光滑。种子6-12粒风吹摇动即响,故名“响铃豆”。 |
生境 |
生于山坡草丛、灌丛或坡地路旁。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华东、华南及西南等地区。 |
功能 |
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截疟。 |
主治 |
尿道炎,膀胱炎,肝炎,胃肠炎,痢疾,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疟疾;外用治痈肿疮毒,乳腺炎。 |
药用部位 |
根及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