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苦竹 |
拉丁学名 |
Pleioblastus amarus (Keng) Keng f.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Gramineae.(Poaceae) |
属中文名 |
苦竹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苦竹叶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常绿竹状灌木,高达4米。根状茎竹鞭状,笋味苦。秆圆筒形,下部数节节间长达25-40厘米,直径约15毫米,每节有3-6分枝,幼时具白粉,箨环褐色,隆起,其下白粉多,秆环不甚突起;箨鞘细长三角形,长15-20厘米,稻草色,有时具细小紫色斑点,被棕色或白色小刺毛,基部与秆相连处则密生棕色刺毛,边缘密生金黄色纤毛;箨耳微小,深褐色,具直立棕色繸毛数枚;箨舌平截,长1-2毫米,边缘密生纤毛;箨叶细长披针形,长4-11厘米。叶互生,叶柄短,长7毫米以下,叶鞘无毛,具纵纹,长2.5-7.5厘米,鞘口无繸毛,叶舌质坚韧,平截,上部叶者不甚发达;叶片披针形,长8-20厘米,宽10-28毫米,质量对韧,先端渐尖,基部呈楔形或稍圆,边缘具小锯齿而粗糙,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具微毛;下部叶常叶片退化,只有鞘。多穗花天酒地序,排成总状;小穗有花8-12朵,花具颖3-5片及内、外稃各1片;雄蕊3;子房基部有鳞被3片,花柱极短,顶端分为3枝羽毛状长柱头。 |
生境 |
生于向阳山坡或山谷平原。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四川、贵州及云南等省。 |
功能 |
清热除烦,解渴,利尿。 |
主治 |
发热烦躁口渴,口舌生疮,尿少色黄。 |
药用部位 |
嫩叶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