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柘树 |
拉丁学名 |
Cudrania tricuspidata (Carr.) Bur.ex Lavall |
科中文名 |
桑科 |
科拉丁名 |
Moraceae |
属中文名 |
柘属 |
俗名别名 |
柘桑 |
药材名 |
|
形态特征 |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1一7米。树皮灰褐色;小枝幼时有细毛,后脱落无毛,略具棱,有枝刺,刺长5—20毫米;冬芽赤褐色。叶卵圆形至倒卵形,叶面深绿色,无毛,背面浅绿色,幼时密被短毛,老时仅沿叶脉有细毛;侧脉每边4一6条;叶柄长1一2厘米,被微柔毛。花雌雄异株,花序球形头状,单生或成对腋生,总花梗短;雄花序小,直径5毫米;雄花花被片4,苞片附生于花被片上,顶部肥厚,内卷,雄蕊4,在芽时直立,与花被片对生,退化雌蕊陷入花被片下部,锥形;雌花序1一1.5厘米,花被片4,子房深人花被片下部。聚花果近球形,直径约2.5厘米,肉质,成熟时橘红色。花期4—5月;果期5一6月。 |
生境 |
常生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灌木林中或荒坡、路旁及村子周围。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盆地及边缘山地。分布于西北、西南、华北、中南、华南、华东地区。日本、朝鲜也有。 |
功能 |
清热、凉血、通筋络 |
主治 |
|
药用部位 |
根皮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