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小鱼眼草 |
拉丁学名 |
Dichrocephala benthamii C.B.Clarke.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属中文名 |
鱼眼草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鱼眼草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直立或铺散,全株被柔毛。叶倒卵形或匙形,中下部的叶通常羽裂或大头羽裂,上部叶通常有深圆齿,两面被稀疏或密短柔毛,基部扩大,耳状抱茎。头状花序半球形,宽达5毫米,少数或多数在茎分枝顶端排成稀疏或稠密的伞房状或圆锥状;雌花极细,线形,顶端有2-3细齿;两性花近壶状,顶端有小齿。瘦果扁,有加厚边缘,无冠毛。 |
生境 |
生山坡、路旁及田边荒地。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湖北。 |
功能 |
清热解毒,祛风明目。 |
主治 |
肝炎,小儿消化不良,小儿感冒高烧,肺炎,痢疾,疟疾,牙痛,夜盲症;外用治疮汤,蛇咬伤,皮炎,湿疹,子宫脱垂,脱肛。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