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刺苋 |
拉丁学名 |
Amaranthus spinosus L. |
科中文名 |
苋科 |
科拉丁名 |
Amaranthacae. |
属中文名 |
苋属 |
俗名别名 |
野刺花、百刺花、筋苋菜、刺米酒 |
药材名 |
刺苋菜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茎有棱,多分枝,绿色或带红色,幼时有毛;叶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两端渐狭,顶端常有细刺;叶柄两侧各有1刺;花序绿色,生于叶腋的为球状聚伞花序,上部为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枝基部及花序基部的花均为雌花;苞片及小苞片三角卵形至披针形;萼片仅中肋绿色,边缘膜质;柱头反折;胞果卵状坛形,周裂,少有不裂;种子压扁,黑色光亮;花果期7-12月。 |
生境 |
海拔350-1500米处,多生于屋旁、路边及荒地上。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内江、仁寿、乐山、成都、彭山、广元、西昌、达县、宣汉等县;重庆、江津、江苏、浙江等地也分布。 |
功能 |
地上部分:清热利湿,止血消肿。
根: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
主治 |
地上部分:用于胆结石,肠炎,痢疾便血,痔疮出血,皮肤湿疹,疔疮。
根:用于咽喉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外用于下肢溃疡。 |
药用部位 |
地上部分、根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果
图片由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供 |
|
拍摄部位:植株
图片由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供 |
|
拍摄部位:果
图片由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供 |
|
拍摄部位:叶
图片由凉山州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