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美小膜盖蕨 |
拉丁学名 |
Araiostegia pulchra (Don) copel |
科中文名 |
骨碎补科 |
科拉丁名 |
Davalliaceae |
属中文名 |
小膜盖蕨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
形态特征 |
植株高35-55厘米。根状茎长而横走,连同叶柄基部有密鳞片;鳞片阔卵圆形,全缘,膜质,盾状贴生。叶薄草质,无毛,和根状茎相连的关节不明显;叶片长卵形,四至五回羽状细裂;羽片密接,基部一对三角状披针形;各回小羽片上先出,密接,彼此有狭翅相连;末回裂片披针形,或顶部分叉为阔钳形,小裂片短披针形,尖头。孢子囊群小,位于裂片间的缺刻之下,生于小脉分叉处;囊群盖半圆形,基部着生,膜质,全缘。 |
生境 |
附生于山地林下沟边石上或树干上,叶旱季枯死,雨季生新叶,海拔2300-3300米。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云南西北部(德钦、丽江、宾川)和四川西部(木里);尼泊尔,印度,印度支那也有。 |
功能 |
解毒杀虫 |
主治 |
用于蛔虫病 |
药用部位 |
根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