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石蜈蚣草 |
拉丁学名 |
Scutellaria sessilifolia Hemsl. f.sessilifolia |
科中文名 |
唇形科 |
科拉丁名 |
Labiatae |
属中文名 |
黄芩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密生多数须状不定根,在节上生匍匐枝。茎上升,下部常伏地,高约50厘米,四陵形,微具翅,无毛,常不分枝,下部常无叶。叶无柄或几无柄,卵形,长1.9—3.5厘米,宽0.9—2厘米,先端急尖,基
部心形而微抱茎或截形,边缘每侧具3—4浅圆齿,近革质。花序总状,3—7花,在茎中部叶腋内腋生,均偏于一侧而下垂;苞片小,卵状钻形,与花梗均被具腺短柔毛。花冠基部白色,上部淡紫至紫红,长约18毫米,外疏被具腺微柔毛,内无毛;冠檐二唇形,上唇盔状,下唇中裂片三角状卵形。雄蕊4,前对较长,微露出,后对较短。花期6—8月;果期8—9月。 |
生境 |
生于亚热带沟谷林下,灌丛中或潮湿的石山上,海拔800—2600米。 |
地理分布 |
产于峨眉、马边、屏山、宜宾等地。 |
功能 |
散风寒、除热毒。 |
主治 |
治风热目雾,感冒头昏、肾寒缩阴,肝热耳鸣及消痛肿毒。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