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鬼针草 |
拉丁学名 |
Bidens bipinnata L. |
科中文名 |
菊科 |
科拉丁名 |
Compositae. |
属中文名 |
鬼针属 |
俗名别名 |
鬼钗草、鬼菊、针包草 |
药材名 |
鬼针草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茎中部和下部叶对生,叶呈2回羽状深裂,裂片再次羽状分裂,小裂片三角状或菱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齿;上部叶互生,羽状分裂;头状花序,总苞片条状椭圆形,舌状花黄色,常有1--3朵不育,管状花黄色发育;瘦果条形,有3--4棱及短毛,顶端冠毛芒状,3—4枚;花期8—9月,果期9—11月。 |
生境 |
生于路旁、荒地、林缘、沟边。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我国大部分地区。 |
功能 |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
主治 |
治疗热毒或瘀热所致的痈疮,包括肠痈或外痈;热毒咽喉肿痛、外感高热、毒蛇咬伤;湿热所致的热淋、泻痢、痔疮肿痛;跌打瘀肿、风湿腰痛等。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种子繁殖 |
栽培要点 |
喜温暖湿润环境,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可栽培。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