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辣蓼 |
拉丁学名 |
Polygonum flaccidum Meisn |
科中文名 |
蓼科 |
科拉丁名 |
Polygonaceae |
属中文名 |
蓼属 |
俗名别名 |
辣蓼草 |
药材名 |
辣蓼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茎直立或下部伏地,稍粗壮,分枝稀疏,节膨大,通常呈淡红紫色,全株有腺点及毛茸。单时互生,有短柄,叶片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和中脉疏被短糙伏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状黑斑,托叶鞘薄膜质,托叶鞘长11~16厘米,口缘生长粗而密的刺毛,毛长5~8毫米。穗状花序生于枝端,花梗细长,下垂,花被5裂,淡红色,雄蕊7~8枚,子房1室,花柱3枚。瘦果。 |
生境 |
生于近水草地、流水沟中或阴湿处。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南北各地 |
功能 |
除湿、化滞 |
主治 |
痢疾、肠炎、食滞;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治疗皮肤瘙痒,灭蛆。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