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钩藤 |
拉丁学名 |
Uncaria rhynchophylla(Mip.)Jacks. |
科中文名 |
茜草科 |
科拉丁名 |
Rubhceae. |
属中文名 |
钩藤属 |
俗名别名 |
钓藤、双钩、钩藤钩子 |
药材名 |
钩藤 |
形态特征 |
藤本,小枝四棱柱形,光滑,幼时具白粉,变态枝呈钩状,下弯;叶对生,纸质,椭圆形,罕有卵形,长6—10厘米,宽3—6厘米;叶柄长8—12毫米;托叶2深裂,裂片条状钻形,长6—12毫米。头状花序单个腋生或为顶生的总状花序,直径2—2.5厘米;总花梗纤细,长2—5厘米,中部着生几枚苞片;花5数;花萼长约2毫米,被小粗毛;花冠黄色,长6—7毫米,仅裂片外面被粉末状柔毛。蒴果倒圆锥形,长7—10毫米,直径1.5—2毫米,被疏柔毛。花期6—8月,果期10—11月。 |
生境 |
生于湿润林下或灌丛。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广西、江西、四川、湖南等地。 |
功能 |
茎钩:清热平肝、息风定惊、止痉。
根:祛风湿,通络。
|
主治 |
茎钩:小儿高热,头痛眩晕,惊厥抽搐,小儿夜啼,风热头痛,头晕目眩,神经性头痛,妊娠子痫及高血压症。
根: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 |
药用部位 |
带钩茎枝,其根也入药。 |
繁殖方式 |
种子和分株繁殖。 |
栽培要点 |
喜温暖环境,不耐严寒。适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地栽种。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