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掌叶凤尾蕨 |
拉丁学名 |
Pteris dactylina Hook. |
科中文名 |
凤尾蕨科 |
科拉丁名 |
Pteridaceae |
属中文名 |
凤尾蕨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掌羽凤尾蕨 |
形态特征 |
植株高15—40厘米。根茎长,横行,疏生棕色披针形鳞片。叶二型,密生。不育叶柄长15—30厘米,禾秆色。叶片倒卵形或卵形,掌状;侧生羽片1对,紧靠顶生羽片,叶柄极短,二或三叉状深裂;裂片线形,边缘软骨质密生前倾的小尖齿;顶生羽片常为二叉状分裂,草质,无毛。能育叶柄长12—40厘米,叶片与不育叶相同,裂片较狭,仅在不育部分有小尖齿。孢子囊群线形,着生在羽片边缘的边脉上;囊群盖线形,全缘,膜质,灰白色。 |
生境 |
垂直分布海拔1260一4000米,常生于岩壁上、灌丛下。 |
地理分布 |
产德格、白玉、金川、大金、马尔康、丹巴、康定、雅江、巴塘、乡城、木里、甘洛、喜德、昭觉、布拖、雷波、宝兴、理县、汶川、灌县、酉阳、彭水等地;分布我国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台湾。 |
功能 |
清热利湿,解毒。 |
主治 |
肠炎,痢疾,流行性腮腺炎,淋巴结炎,白带。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