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灯笼果 |
拉丁学名 |
Physalis peruviana L. |
科中文名 |
茄科 |
科拉丁名 |
Solanceae |
属中文名 |
酸浆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灯笼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40-90厘米,全株被短柔毛。单叶互生或假2叶并生,叶较厚,阔卵形或心形,长5-9厘米,宽3-7.5厘米,基部对称心形,全缘,稀波状或不明显尖牙齿状,两面密生柔毛,叶柄被毛。单花腋生,花梗有毛;花萼阔钟状,5中裂,裂片披针形,密生柔毛;花冠阔钟状,黄色,喉部有紫色斑纹,5浅裂,裂片近三角形,外被短柔毛,边缘具睫毛,花丝及花药皆为蓝色。果萼卵球状,薄纸质,淡绿色或淡黄色,有毛;浆果成熟时呈黄色,直径1-1.5厘米。种子圆盘形,直径2毫米,黄色。花果期夏秋季。 |
生境 |
常生于海拔1000一2000米的山坡、路旁及河谷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我省会理县;原产南美洲,我国广东及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
功能 |
清热解毒,消炎利水。 |
主治 |
感冒发热,腮腺炎,支气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泡疹,疖疮,疝气痛。
|
药用部位 |
全草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