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灯笼草 |
拉丁学名 |
Physalis minima L. |
科中文名 |
茄科 |
科拉丁名 |
Solanceae |
属中文名 |
酸浆属 |
俗名别名 |
小酸浆、灯笼泡、天泡果 |
药材名 |
灯笼泡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主轴短缩,顶端多二歧分枝,枝条披散而卧于地上或斜生,被短柔毛;单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2-5.5厘米,宽1-4厘米,基部略歪斜楔形,全缘或波状,有柔毛;单花腋生,花梗被短柔毛,花萼钟状,5浅裂,裂片三角形,外被短柔毛,花冠黄色,花药黄白色,柱头2浅裂;浆果球形,无毛,直径约6毫米,包藏于膀胱状宿萼内,直径1-1.5厘米,草绿色,有棱,在棱脊上疏被短柔毛,网脉显著,果梗俯垂。种子小,肾形扁平,具网纹状凹穴。花果期夏秋季。 |
生境 |
通常生长在旷野、荒地及路边。 |
地理分布 |
产于屏山、兴文、珙县、金阳、米易等县。我国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省也有分布。 |
功能 |
清热化痰、拔毒消肿、渗湿、杀虫。 |
主治 |
慢性咳喘、疳疾,瘰疬、天泡疮、湿疮、黄疸、小便不利、咽喉肿痛、咳嗽多痰、疝气痛等病症。 |
药用部位 |
全株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