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菟丝子 |
拉丁学名 |
Cuscuta chinensis Lam. |
科中文名 |
旋花科 |
科拉丁名 |
Convolvulaceae |
属中文名 |
菟丝子属 |
俗名别名 |
|
药材名 |
菟丝子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寄生草本。茎纤细呈丝线状,橙黄色,多分枝,缠绕于其他植物体上,随处生吸器,侵入寄主体内。叶退化为三角状小鳞片。花白色,簇生;苞片卵圆形;花萼杯状,先端5裂,裂片卵形或椭圆形;花冠钟形,5浅裂,裂片三角形;雄蕊5枚,花丝短,与花冠裂片互生。雌蕊1枚,子房上位,2室,每室有胚珠2枚,花柱2,柱头头状。蒴果扁球形,长约3毫米,褐色。花期7~9月,果期8~10月。 |
生境 |
生于山坡路旁、田边、荒地及灌木丛中,多寄生于豆科、菊科、藜科植物上,尤以大豆上为常见。 |
地理分布 |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药材菟丝子主产于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山西等地。 |
功能 |
补肾益精,养肝明目。 |
主治 |
肾虚腰痛、阳痿、早泄、尿浊、带下、小便频数;胎动不安、先兆流产;肝肾不足、视物昏花、视力减退。此外,本品还可用于脾虚食少、大便不实,常与白术、山药、茯苓、党参等同用。 |
药用部位 |
成熟种子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