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荆芥 |
拉丁学名 |
Schizonepeta tenuifolia Briq. |
科中文名 |
唇形科 |
科拉丁名 |
Labiatae. |
属中文名 |
荆芥属 |
俗名别名 |
香荆芥、线芥、四棱杆蒿、假苏 |
药材名 |
荆芥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草本,高60—80厘米,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近无柄;叶片3—5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有凹陷腺点。6—8月开花,轮伞花序,多轮密集于枝端,形成长穗状,长3—8厘米;花小,花萼钟形,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二唇形,上下唇近等长,稍超出花萼,淡红白色。雄蕊4个,二强。小坚果4枚,卵形或椭圆形,棕色,有光泽。 |
生境 |
生于山地阴坡、沟塘边与草丛中。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主产于江苏、浙江、江西、河北、湖北、湖南等地。 |
功能 |
散风,透疹;炒炭止血。 |
主治 |
感冒,头痛,咽痛,麻疹不出,荨麻疹,皮肤瘙痒;炒炭治便血,崩漏。 |
药用部位 |
全草和花(果)穗(荆芥穗)。 |
繁殖方式 |
种子繁殖 |
栽培要点 |
适应性较强,南北各地均可种植。但以温暖潮湿气候和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较好。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