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云南油杉 |
拉丁学名 |
Keteleeria evelyniana Mast. |
科中文名 |
松科 |
科拉丁名 |
Pinaceae |
属中文名 |
油杉属 |
俗名别名 |
沙松、滇油杉 |
药材名 |
杉松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可达40米;树皮厚,可达4-5厘米,粗糙,灰褐色,纵裂成块状脱落;一年生枝淡红色或红褐色,常有毛。叶螺旋状着生,在侧枝上排成两列,条形,长1.8-6.5厘米,宽2-3.5毫米,先端常有微凸的钝尖头,基部微扭,楔形,表面中脉两侧通常每边有2-10条气孔线,背面中脉两侧每边有6-19条气孔线。球果圆柱形,生于枝端,长9-20厘米,径4-6.5厘米;种鳞斜方状卵形,边缘具明显的细齿;苞鳞长约为种鳞的一半,紫色,先端三裂;种子椭圆状倒卵形或近三角状卵形,黄褐色有光泽,上端具不易脱落的厚膜质长翅。花期3-5月,球果10-11月成熟。 |
生境 |
常见生长于海拔1400-2400米的针阔叶混交林中。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石棉、冕宁、西昌、喜德、德昌、木里、盐源、米易、渡口、会理、普格、布拖、金阳等地区。云南、贵州西部及西南部也有分布。 |
功能 |
祛瘀,消肿,接骨。 |
主治 |
跌打损伤,骨折,疮痈,漆疮。 |
药用部位 |
根皮 |
繁殖方式 |
|
栽培要点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