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天师栗 |
拉丁学名 |
Aesculus wilsonii Rehd |
科中文名 |
七叶树科 |
科拉丁名 |
Hippocastanceae |
属中文名 |
七叶树属 |
俗名别名 |
娑罗果或娑罗子、猴板栗 |
药材名 |
娑罗子 |
形态特征 |
落叶乔木,常高15-20米;树皮光滑,灰褐色,常呈薄片脱落;小枝圆柱形,紫褐色,有白色的圆形或卵形皮孔;冬芽腋生于小枝的顶端,卵圆形,栗褐色,有树脂,外部的6-8枚鳞片常排列成覆瓦状;掌状复叶对生,有长10-15厘米的叶柄,小叶5-7片,长圆倒卵形,长圆形或长圆倒披针形,先端锐尖或短锐尖,基部阔楔形或近于圆形,边缘有很密的、微内弯的、骨质硬头顶小锯齿,长10-25厘米,宽4-8厘米,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侧脉20-25对在上面微凸起;花序顶生,直立,圆筒形,长20-30厘米,基部的直径10-12,基部的小花序长约3-4厘米;花有很浓的香味,杂性,雄花与两性花同株,雄花多生于花序的上段,两性花生于其下端,不整齐;花萼管状,花瓣4,倒卵形,白色,前面的2枚花瓣匙状长圆形,有黄色斑块,旁边的2枚花瓣长圆倒卵形,基部楔形,雄蕊7,花药卵圆形,两性花的子房上位,卵圆形,3室,在雄花中不发育或微发育;蒴果黄褐色,卵圆形,或近于梨形,长3-4厘米,顶端有短尖头,无刺,有斑点,壳很薄,成熟时常3裂;种子常仅1粒稀2粒发育良好,近于球形,直径3-3.5厘米,栗褐色,种脐淡白色,近于圆形,比较狭小,约占种子的1/3以下;花期4-5月,果期9-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1000-1800米的阔叶林中。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贵州和云南。 |
功能 |
理气止痛,截疟,杀虫。 |
主治 |
胃痛,胸膜胀痛,疳积,痢疾,疟疾。 |
药用部位 |
果实 |
繁殖方式 |
播种或扦插繁殖 |
栽培要点 |
为半阴性树种,耐寒。喜湿润肥沃的土地栽培。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叶、果
图片由华西亚高山植物园拍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