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藨草 |
拉丁学名 |
Scirpus triqueter L. |
科中文名 |
莎草科 |
科拉丁名 |
Cyperaceae |
属中文名 |
藨草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杆散生,粗壮,高20-90厘米,三稜形,基部具2-3个鞘,鞘膜质,横脉明显隆起,最上一个鞘顶端具叶片。叶片扁平,长1.3-5.5(-8)厘米,宽1.5-2毫米。苞片1枚,为杆的延长,三稜形。简单长侧枝聚伞花序假侧生,有1-8个辐射枝;辐射枝三稜形,稜上粗糙,长可达5厘米,每辐射枝顶端有1-8个簇生的小穗;小穗卵形或长圆形,长6-12(-14)毫米,宽3-7毫米,密生许多花;雄蕊3,花药线形,药隔暗褐色,稍突出;花柱短,柱头2,细长。小坚果倒卵形,平凸状,长2-3毫米,成熟时褐色,具光泽。花果期6-9月。 |
生境 |
生长在水沟、水塘、山溪边或沼泽地,海拔在2000米以下。 |
地理分布 |
我国除广东、海南岛外,各省、各自治区都广泛分布;此外,苏联、日本、朝鲜,中亚细亚、欧洲、美洲也都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在江苏、湖南一带用其杆代替细麻绳包扎东西。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植株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提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