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野八角 |
拉丁学名 |
Illicium simonsii Maxim. |
科中文名 |
八角科 |
科拉丁名 |
Illiciaceae |
属中文名 |
八角属 |
俗名别名 |
土八角、山八角、地八角、八角果、野茴香、臭八角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9米,少数可达15米;幼枝带褐绿色,稍具棱,老枝变灰色;芽卵形或尖卵形,外芽鳞明显具棱。叶近对生或互生,有时3-5片聚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通常长5-10厘米,宽1.5-3.5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楔形,下延至叶柄成窄翅;干时上面暗绿色,下面灰绿色或浅棕色;中脉在叶面凹下,至叶柄成狭沟,侧脉常不明显;叶柄长7-20毫米,在上面下凹成沟状。花有香气,淡黄色,芳香,有时为奶油色或白色,很少为粉红色,腋生,常密集于枝顶端聚生;花梗极短,在盛开时长2-8毫米,直径1.5-2毫米;花被片18-23片,很少26片,最外面的2-5片,薄纸质,椭圆状长圆形,长5-11毫米,宽4-7毫米,最大的长9-15毫米,宽2-4毫米,长圆状披针形至舌状,膜质,里面的花被片渐狭,最内的几片狭舌形,长7-15毫米,宽1-3毫米;雄蕊16-28,2-3轮,长2.5-4.2毫米,花丝舌状,长1-2.2毫米,花药长圆形,长1.4-2.4毫米;心皮8-13枚,长3-4.5毫米,子房扁卵状,长1.2-2毫米,花柱钻形,长1.5-2.5毫米。果梗长5-16毫米。蓇葖8-13枚,长11-20毫米,宽6-9毫米,厚2.5-4毫米,先端具钻形尖头长3-7毫米。种子灰棕色至稻秆色,长6-7毫米,宽4-5毫米,厚2-2.5毫米。花期几乎全年,多为2-5月(少数是12-6月),果期6-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1 700-3 200 (-4 000)米杂木林、灌丛中或开阔处,常生于山谷、溪流、沿江两岸潮湿处。也有成片纯林的。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西南部(西昌、会理、普格)、贵州西部和云南西北、东北部、中部。缅甸北部和印度东北部也有分布。 |
经济价值 |
药用。果、叶、花均有毒。叶、果含芳香油,鲜果出油率0.24%,但不能食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