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大扭口藓 |
拉丁学名 |
Barhula gigantea Funck |
科中文名 |
丛藓科 |
科拉丁名 |
Pottiaceae |
属中文名 |
扭口藓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植株较高大.高可达12-20cm,疏松丛生,呈暗绿带红褐色。茎直立,多分枝。叶干时皱缩.湿时强烈背仰,叶基呈三角状阔卵圆形,向下渐狭呈披针形;叶边全缘,下部背卷,上部略成波状;中肋细长,至叶尖消失.呈红褐色,叶细胞壁不规则的强烈增厚,下部细胞呈3-5角状星形,每细胞具1至多个小圆疣;基部细胞呈狭长方状虹虫形,由于壁特厚,壁孔明显.而使侧壁呈波状增厚,平滑无疣。 |
生境 |
多生于阴湿的岩石上,石缝中,岩面薄土上,高山草甸土上及腐木上。
|
地理分布 |
四川盐源、沪定县贡嘎山、汶川县、卧龙;河南、陕西、云南、西藏。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