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红豆草 |
拉丁学名 |
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 |
科中文名 |
豆科 |
科拉丁名 |
Onobrychis viciaefolia Scop |
属中文名 |
驴食草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深根型牧草。根系强大,主根粗壮,直径2厘米以上,入土深1~3米或更深,侧根随土壤加厚而增多,着生大量根瘤。茎直立,中空,绿色或紫红色,高50~90厘米,分枝5~15个。第一片真叶单生,其余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6~14对或更多,卵圆形、长圆形或椭圆形,叶背边缘有短茸毛,托叶三角形。总状花序,长15~30厘米,有小花40~75朵,蝶形,粉红色、红色或深红色,十分美丽。荚果扁平,黄褐色,果皮粗糙有凸形网状脉纹,边缘有锯齿,成熟后不易开裂,内含肾形绿褐色种子1粒。种皮光滑,长2.5~4.5毫米,宽2.0~3.5毫米,厚1.5~2.0毫米,千粒重13~16克,带壳千荚重18~26克,硬实率不超过20%。 |
生境 |
红豆草性喜温凉、干燥气候,适应环境的可塑性大,耐干旱、寒冷、早霜、深秋降水、缺肥贫瘠土壤等不利因素。与苜蓿比,抗旱性强,抗寒性稍弱。适应栽培在年均气温3~8℃,无霜期140天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上下的地区。 |
地理分布 |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青海。四川有引种栽培。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