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粉紫杜鹃 |
拉丁学名 |
Rhododendron impeditum Balf. F. et W. W. Smith |
科中文名 |
杜鹃花科 |
科拉丁名 |
Ericaceae |
属中文名 |
杜鹃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常绿灌木,多分枝而稠密常成垫状,高0.8--1.2米。叶散生于分枝,或密集于枝端,革质,卵形、椭圆形、宽椭圆形至长圆形,长(4--)5—14(--16)毫米,宽(2.5--)3--6(--8)毫米,顶端钝或急尖,有短突尖,基部宽楔形,边缘近反卷,上面暗绿色,被不邻接的灰白色鳞片,下面灰绿色,具鳞片,鳞片黄褐色或琥珀色,有光泽,排列不密集,相互明显有间距;叶柄长1—3毫米,被鳞片,或偶被毛。花序顶生,伞形总状,(2)3--4朵花;花梗长1—3毫米,被灰白色或黄褐色鳞片,偶被毛;花萼长2.5--4毫米,裂片长圆形,被鳞片,从基部到顶部的中央形成一鳞片带,边缘常具少数鳞片,具长缘毛;花冠宽漏斗状,长(7--)8—15毫米,紫色、紫堇色至玫瑰淡紫色,罕白色,无鳞片或在花裂片外有少数鳞片,花管较裂片稍短,长(2--)3--6毫米,内面喉部被毛,罕在外面也 有;雄蕊(5--)10(11)枚,花丝下部被毛。蒴果卵圆形,长4--6毫米,被鳞片。花期5—6月,有时9—10月二次开花,果期9—10月。 |
生境 |
生于开阔的岩坡、高山草地、杜鹃一黄栎灌丛、云杉林下或林缘,海拔2 500—4 600米。 |
地理分布 |
产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模式标本采自云南丽江。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拍摄部位:叶、花
摄影者:李世丽
拍摄地点:川西北 |
|
拍摄部位:叶、花
摄影者:梁生
拍摄地点:川西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