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西藏点地梅 |
拉丁学名 |
Androsace mariae Kanitz var. tibetica (Maxim.) Hand.-Mazz. |
科中文名 |
报春花科 |
科拉丁名 |
Primulaceae |
属中文名 |
点地梅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根茎蔓延,走茎纵横成块状。叶束生,老叶残存;叶片匙状披针形,长10-15毫米,宽2-3毫米。顶端钝尖或渐尖,基部狭窄,下延成柄,干时常向上卷,被柔毛,两面灰蓝绿色,边缘具有睫毛。花葶高4-12厘米,被长柔毛;伞形花序,有花4-10余朵;苞片条状披针形,被柔毛,长4-5毫米;花梗长2-6毫米,被柔毛;花萼宽钟状,被柔毛,裂片卵状三角形,被柔毛;花冠紫红色,杯状碟形,直径5毫米,裂片倒卵形,顶端钝圆。 |
生境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西部、西藏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和青海南部一带高山区。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