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红北极果 |
拉丁学名 |
Arctous ruber (Rehd. et Wils.) Nakai |
科中文名 |
杜鹃花科 |
科拉丁名 |
Ericaceae |
属中文名 |
北极果属 |
俗名别名 |
天栌、当年枯 |
形态特征 |
矮小落叶灌木;茎匍匐于地面,地上部分高6-10厘米,枝条暗褐色,树皮成薄片剥落,有残留的叶柄。叶簇生枝顶,倒披针形或倒狭卵形,长2-3厘米,宽约1厘米,钝尖头,向基部渐变狭,下延于叶柄;边缘有粗钝锯齿,上面光绿色,叶脉凹陷成皱纹,下面灰绿白色,侧脉和网脉都明显隆起。花少数(1-3)朵,成短总状花序,出自叶丛中;苞片披针形,有睫毛;花萼小,5裂;花冠坛状,淡黄绿色,长4-5毫米;5浅裂;雄蕊10,花丝有疏柔毛,花药背面有2小突起。浆果球形,直径5-9毫米,成熟时鲜红色,多汁水。 |
生境 |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北部、甘肃南部、东北(长白山)。
朝鲜、前苏联、北美(阿拉斯加)也有。 |
经济价值 |
果可食。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