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拟蚕豆岩黄蓍 |
拉丁学名 |
Hedysarum vicioides Turcz. |
科中文名 |
豆科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 |
属中文名 |
岩黄芪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50-120厘米。羽状复叶,小叶15-19枚,长椭圆形,长1-2.5厘米,宽5-10毫米,先端圆或微缺,有小尖头,基部圆。总状花天酒地序腋生,长10-15厘米,花多数;花梗丝状;花萼斜钟状,最下面的一枚萼齿较其余的萼齿长一倍;花冠淡黄色,长约1.5厘米,旗瓣较龙骨瓣稍短,龙骨瓣较翼瓣长;子房无毛。荚果有3-6荚节,荚节倒卵形或近圆形,外面有网纹,边缘有齿状狭翅,无毛。 |
生境 |
生于山坡、草原或林边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甘肃、山西省、河北和东北等地。
日本、前苏联也有。 |
经济价值 |
根的用途与黄芪相同。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