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多叶虎耳草 |
拉丁学名 |
Saxifraga pallida Wall. ex Ser. |
科中文名 |
虎耳草科 |
科拉丁名 |
Saxifragaceae |
属中文名 |
虎耳草属 |
俗名别名 |
小花虎耳草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高3.5-33厘米。茎被柔毛。叶均基生;叶片狭卵形、卵形至阔卵形,稀倒卵形,长1.3-8厘米,宽0.7-3.7厘米,先端钝,边缘具11-25圆齿或钝齿,并具睫毛,基部楔形、截形至近圆形,腹面被柔毛,背面无毛;叶柄长1-10厘米,腹面和边缘具柔毛。聚伞花序圆锥状,长4-20厘米,具4-13花;花序分枝和花梗均被柔毛;萼片在花期由直立变开展而反曲,卵形至狭卵形,长3.3-3.8毫米,宽1-2毫米,两面通常无毛,稀背面疏生柔毛;花瓣白色,卵形,长4-4.4毫米,宽2-3毫米,先端急尖、钝或微凹,3-7脉,基部侧脉旁具2黄色斑点;雄蕊长2.5-4毫米,花丝棒状;子房近上位,卵球形,长1.6-3毫米,花柱2,长1-1.3毫米。成熟之蒴果长6-8毫米,2果瓣叉开。花果期7-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3000-5000米的针叶林下、高山灌丛、高山草甸和高山碎石隙。 |
地理分布 |
产甘肃南部、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南部。印度北部、不丹、锡金、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也有。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