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扬子毛茛 |
拉丁学名 |
Ranunculus sieboldii Miq. |
科中文名 |
毛茛科 |
科拉丁名 |
Ranunculaceae |
属中文名 |
毛莨属 |
俗名别名 |
辣子草、地胡椒 |
形态特征 |
多年生草本,茎铺散,斜升,高20-50厘米。基生叶与茎生叶相似,为3出复叶;叶片圆肾形至宽卵形,长2-5厘米,宽3-6厘米,基部心形,中央小叶宽卵形或菱状卵形,3浅裂至较深裂,边缘有锯齿,小叶柄长1-5毫米,生开展柔毛;侧生小叶不等地2裂,背面或两面疏生柔毛;叶柄长2-5厘米,密生开展的柔毛,基部扩大成褐色膜质的宽鞘抱茎,上部叶较小,叶柄也较短。花与叶对生,直径1.2-1.8厘米;花梗长3-8厘米,密生柔毛;萼片狭卵形,长4-6毫米,外面生柔毛,花期向下反折;花瓣5,黄色或上面变白色,狭倒卵形至椭圆形;雄蕊20余枚;花托粗短,密生白柔毛。聚合果圆球形,直径约1厘米;瘦果扁平。花果期5月至10月。 |
生境 |
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边及平原湿地。 |
地理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东部、贵州、广西、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及陕西、甘肃等省。日本也有。 |
经济价值 |
药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