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西藏附地菜 |
拉丁学名 |
Trigonotis tibetica (Clarke) Johnst. |
科中文名 |
紫草科 |
科拉丁名 |
Boraginaceae |
属中文名 |
附地菜属 |
俗名别名 |
|
形态特征 |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细弱、铺散。茎多分枝,高10-25厘米,被短糙伏毛。茎生叶及茎下部叶具柄,叶片椭圆状卵形至线形或披针形,长0.8-2厘米,宽2-6毫米,先端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灰色短伏毛。花序顶生,疏松,仅基部具3-5个叶状苞片;花梗细,通常斜升,长达5毫米;花萼5深裂,裂片狭卵形或披针形,直立,果期长达1.5毫米;花冠浅蓝色或白色,钟状,檐部直径约3毫米,裂片卵形,长约1.5毫米,喉部黄色,附属物5,半月形;雄蕊5,内藏,着生花冠筒中部。小坚果4,斜三棱锥状四面体形,成熟后暗褐色,有光泽,通常平滑无毛,长1-1.5毫米,背面凸呈卵形,具3锐棱,腹面基底面向下方隆起,其余2个侧面近等大,中央具1纵棱。花期5-9月,果期6-9月。 |
生境 |
生高山及亚高山山地草坡或灌丛中,圈滩及路边亦有生长。 |
地理分布 |
产西藏、青海、四川西部。 |
经济价值 |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