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石绿竹 |
拉丁学名 |
Phyllostachys arcana McClure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刚竹属 |
俗名别名 |
老竹(安徽)、大节疤竹(南京) |
形态特征 |
秆高8米,径3厘米,通直,部分竹秆下部之字形曲折,中部节间长25厘米;新秆鲜绿色,微被白粉,节下较多,节紫色,节间下部有紫色斑块;老秆绿或黄绿色,秆环突隆起,不分枝一侧的秆环常肿胀,沟槽宽平。秆箨黄绿或带绿色,下部有时带紫色,边缘橘黄色,被白粉,脉间具刺毛,有紫色脉纹,散生紫黑色斑点,上部秆箨有时近无斑点,基产秆箨有斑块;无箨耳和繸毛;箨舌高4-8毫米,弓形,黄绿色,先端有缺刻或撕裂状,有纤毛,两侧下延;箨叶带状,绿色,有紫色脉纹,平直,反曲。每小枝2叶,稀1叶;无叶耳和繸毛,叶舌较高,先端撕裂状;叶带状披针形,长7-11厘米,宽1.1-1.6厘米,无毛。笋期4月上旬。 |
生境 |
多为野生,适应性强,较耐干旱。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峨眉山万年寺海拔1000米、灌县与汶川交界边缘山区海拔约1000米,陕西汉中地区海拔750米以下,甘肃南部文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海拔500米以下。 |
经济价值 |
竹材性质及用途似石竹;笋可食用。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