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学名 |
毛竹 |
拉丁学名 |
Phyllostachys edulis (Carr.) H. de Lehaie |
科中文名 |
禾本科 |
科拉丁名 |
Poaceae |
属中文名 |
刚竹属 |
俗名别名 |
茅竹(群芳谱)、猫竹(载凯竹谱)、江南竹(江南通志)、楠竹(四川)、孟宗竹(汝南圃史) |
形态特征 |
秆高达20多米,径12-16(-30)厘米,基部节间长1-6厘米,中部节间长达40厘米;新秆密被细柔毛,有白粉,老秆无毛,节下有白粉环,后渐黑;分枝以下秆环不明显,箨环隆起,初被一圈毛,后脱落。秆箨长于节间,褐紫色,密被棕褐色毛和深褐色斑点,斑点常块状分布,下部斑点较小而稀;箨耳小,繸毛发达;箨舌弓形,两侧下延;箨叶较短,长三角形或披针形,多绿色,初直立,后反曲。枝叶二列状排列,每小枝具2-3叶;叶披针形,长4-11厘米,宽0.5-1.2厘米;叶耳不明显,有繸毛,后渐脱落。复穗状花序生于细弱无叶小枝顶部,具叶状佛焰苞;苞片窄矩圆形,长1.6-3厘米,背部有毛,先端有窄线形小叶;每小穗具2小花,1朵发育。颖果长2-3厘米。幼苗分蘖丛生,每小枝7-14叶;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0-18厘米,宽2-4.2厘米;叶鞘紫褐色,与叶下面均密被柔毛,叶耳小,繸毛长1-1.5厘米。笋期3月下旬至4月。 |
生境 |
多生于海拔1000米以下山地。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引种栽培,秦岭南坡汉中地区引种后生长正常。 |
地理分布 |
产于秦岭、汉水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四川、云南东北部、贵州、广西北部、广东北部、湖北、湖南、江西、台湾、福建、浙江、河南东南部大别山区、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
日本、美国、俄罗斯及欧洲各国有引种栽培。 |
经济价值 |
为我国分布最广、积蓄量最多、用途最广最重要的经济竹种,占全国竹林面积约50%以上;为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地方的重要造林树种。 |
科研价值 |
|
繁殖方式 |
|
备注 |
|
图片 |
 |
竹林
图片由成都植物园拍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