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文学名 | 华西小檗 |  
                | 拉丁学名 | Berberis silva-taroucana Schneid. |  
                | 科中文名 | 小檗科 |  
                | 科拉丁名 | Berberidaceae |  
                | 属中文名 | 小檗属 |  
                | 俗名别名 |  |  
                | 形态特征 | 落叶灌木。老枝暗灰色,散生疣点,幼枝淡黄或淡褐色,无毛;茎刺单一或无刺,稀刺3分叉,细弱。叶倒卵形、长圆状倒卵形或近圆形,长2-6厘米,下面苍白色,两面网脉显著,全缘或具数对细小刺齿;叶柄长0.5-2.5厘米,有时近无柄,无毛。疏散伞形总状花序,长3.5-7厘米,具6-12花,总梗长0.3-1厘米,无毛,花序基部有时簇生数花。花黄色;花梗长0.5-2(3)厘米;苞片长1-1.5毫米;小苞片卵状披针形;萼片2轮;花瓣倒卵形,先端近全缘;药隔突出;胚珠2。浆果长圆形,长0.9-1厘米,熟时深红色,花柱脱落。花期4-6月;果期7-10月。 |  
                | 生境 | 生于海拔1600-3800米山坡林缘、灌丛中、林内、河边、冷杉林下、沟谷。 |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西藏、云南、甘肃、福建。 |  
                | 经济价值 | 根和茎药用,含小檗碱,可代黄连。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