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学名 | 
                云南皂荚 | 
              
              
                | 拉丁学名 | 
                Gleditsia delavayi Franch. | 
              
              
                | 科中文名 | 
                豆科(苏木科) | 
              
              
                | 科拉丁名 | 
                Leguminosae(Caesalpiniaceae ) | 
              
              
                | 属中文名 | 
                皂荚属 | 
              
              
                | 俗名别名 | 
                滇南皂角树(植物名实图考) | 
              
              
                | 形态特征 | 
                乔木,高达18米,胸径60厘米;分枝刺粗,基部扁。幼枝被柔毛。一回羽状复叶,幼时有二回羽状复叶,羽片2-4对;小叶4-9对,斜卵形或长圆形,稍偏斜,长2-6厘米,先端圆钝或微缺,基部宽楔形或稍圆,疏生圆齿或近全缘,上面中脉及下面沿脉疏被柔毛,后脱落。花白色,花柄甚短。果带形,质薄,扭曲,棕黑色,有泡状隆起,长15-35(50)厘米;子房柄长7毫米以上。种子卵形,长约1厘米。花期6月;果期11月。 | 
              
              
                | 生境 | 
                农村习见。 | 
              
              
                | 地理分布 | 
                产于四川南部安宁河谷地区,贵州西部海拔1000-2000米地带,云南昆明、大理、维西、永胜、会泽等地。 | 
              
              
                | 经济价值 | 
                木材坚实,心材红褐色,微暗,边材淡黄褐色,供建筑、家具、农具等用。果荚可代肥皂。种仁可食,可入药。 | 
              
              
                | 科研价值 | 
                 | 
              
              
                | 繁殖方式 | 
                 | 
              
              
                | 备注 | 
                 | 
              
              
                | 图片 | 
                
             |